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的发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扩大了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适应证,对于突向腔内生长、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ESD可以实现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可以提供完整、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ESD已逐步成为一种标准的微创治疗方法。现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开展的几例ESD治疗黏膜下形态各异的巨大肿瘤的完整切除病例进行总结分享。
本期为大家带来“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完整切除”。
往期回顾
↓↓↓
患者男性,63岁,因“中上腹胀痛不适2月余”入院。
内镜所见:十二指肠降部乳头斜上方见隆起病变,大小约2cm×3cm。
超声所见:病灶处可见中-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欠均匀,最大截面约1.9cm×2.2cm,层次起源显示欠佳。
治疗:予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降段找见新生物,直径约3.5cm×4.0cm,高频电极刀沿黏膜下病灶周边部分的剥离切除;胃镜由口侧环线滑轮装置牵引辅助下逐渐剥离病灶,完整切除病灶,术后见创面少量渗血,以氩气凝固止血,再以止血夹配合尼龙绳夹闭创面。
病理:(十二指肠降段)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2。
3月后复查胃镜: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开口上方见原ESD处,有疤痕形成,周围黏膜光滑,轻微隆起,见散在点片状糜烂。
病理:(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慢性炎伴糜烂,部分黏膜绒毛状增生。
患者女性,68岁 ,因“腹痛1周”入院。
胃镜:十二指肠降部近水平部见一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cm×3.5cm。
治疗:高频电刀切开并暴露出病灶,术中主动穿孔将病灶完整剥离,止血夹及尼龙绳封闭创面。
病理:(十二指肠)平滑肌瘤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SMT的发生率较食管、胃低,多为良性病变且可能无自觉症状。一些十二指肠非乳头区SMT,如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瘤,具有恶性潜能,发现病变后需要及时治疗。我国2018版消化道SMT内镜治疗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使用内镜技术可以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病变,均适合进行内镜下切除。
十二指肠的解剖学特征使ESD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十二指肠管腔狭窄使内镜下操作受限,十二指肠黏膜下注射难以实现良好的隆起,十二指肠黏膜下层丰富的血管及薄弱柔软的肌层也使得出血、穿孔的风险增加,十二指肠术后创面暴露与胃酸、胰液、胆汁等各种消化液中可能会增加迟发出血、穿孔的风险,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完成,上述2例患者均达到完整剥离病变,且预后佳,体现了ESD的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率低,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等优点,可作为十二指肠非乳头区SMT的治疗选择。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范慧宁 宛新建
来源:宜山论镜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