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团队为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提供新方案,成果发表在STTT杂志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0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First-line benmelstobart plus anlotinib and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or metastatic/recurrent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multi-center phase 2 study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一线治疗晚期/复发转移的食管癌的多中心Ⅱ期研究

发表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40.8)

通讯作者:罗素霞

第一作者:李宁

主要作者单位:河南省肿瘤医院


推荐理由


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成为晚期食管癌标准治疗的背景下,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采用免靶化的策略,明显改善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4.9个月),达到让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在晚期食管鳞癌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究解读


目前,免疫联合化疗是晚期食管鳞癌(ESC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临床上仍存在较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数据显示,化免联合方案的疗效有限,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最长仅为7.3个月。相当一部分晚期ESCC患者未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本研究为一项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贝莫苏拜单抗(PD-L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紫杉醇和顺铂一线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食管鳞癌(ESCC)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共纳入50例患者,结果显示,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mPFS期为14.9个月,1年PFS率为58.5%。中位总生存(OS)尚未达到,1年OS率为74.8%。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PD-L1低表达患者中,仍观察到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一发现与现有食管癌临床研究结果显著不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采用“免靶化”联合治疗策略,即免疫治疗(PD-L1抑制剂)、抗血管生成治疗(安罗替尼)及化疗(紫杉醇+顺铂)的多模式治疗方案,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尤为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存获益不受PD-L1表达水平的限制,突破了现有免疫治疗的临床瓶颈,为晚期食管鳞癌提供了一种高效且低毒的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于2024年11月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并迅速被《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24》引用,推荐作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这一研究不仅为PD-L1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晚期食管鳞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专家点评


本研究针对晚期食管鳞癌(ESCC)的免疫治疗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免靶化”联合治疗策略,即PD-L1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及化疗(紫杉醇+顺铂)的多模式治疗方案。这一研究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当前治疗现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研究者对临床未满足需求的精准把握。


01
研究设计科学严谨


本研究为一项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研究时间跨度从2021年9月至2023年11月,数据翔实且具有代表性。研究采用RECIST v1.1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显示,mPFS期达到14.9个月,1年PFS率为58.5%,1年OS率为74.8%,且中位OS尚未达到。这一结果显著优于现有化免联合方案的疗效(mPFS期最长仅为7.3个月),充分证明了该治疗策略的优越性。


02
临床意义的突破性


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尤其是对于PD-L1低表达患者,现有免疫治疗的疗效有限。本研究的最大亮点在于,即使在PD-L1低表达患者中,仍观察到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一发现打破了PD-L1表达水平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限制,为PD-L1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研究结果迅速被《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24》引用并推荐临床使用,进一步证明了其临床价值。


03
创新性与科学价值


  1. 治疗策略的创新:首次将PD-L1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联合应用于晚期ESCC的一线治疗,开创了“免靶化”多模式治疗的新模式。

  2. 突破PD-L1表达限制:研究证实,该方案的疗效不受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为PD-L1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3. 高效低毒的治疗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可控,为晚期ESCC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通过创新的“免靶化”联合治疗策略,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尤其为PD-L1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研究结果不仅突破了现有免疫治疗的临床瓶颈,也为晚期食管鳞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背后的故事


本研究的开展源于我们在2022年发表于BMC Medicine的一项临床研究。在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紫杉醇+顺铂)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用于晚期食管鳞癌(ESCC)患者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肿瘤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6.1%,mPFS期为8.38个月,91.3%的患者肿瘤得到有效控制,且中位OS期达到18.53个月。这一结果在当时为晚期ES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并展示了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方案的潜力。


然而,在后续的随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许多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表现出显著的肿瘤缩小和疾病控制,但在维持治疗阶段,疾病迅速进展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一现象提示,尽管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但其长期疗效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维持治疗阶段,肿瘤可能通过其他机制逃逸治疗压力,导致疾病复发或进展。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开始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基于前期研究的成功经验,我们提出了“免靶化”联合治疗的理念,即在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免疫治疗(PD-L1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以期增强抗肿瘤效应并延长疗效持续时间。我们假设,免疫治疗的加入不仅能够增强初始治疗的疗效,还可能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免疫逃逸,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这一研究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解决维持治疗阶段疾病快速进展的问题,并为晚期ESCC患者提供一种更持久、更高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功:mPFS期达到14.9个月,1年PFS率为58.5%,且即使在PD-L1低表达患者中,仍观察到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也为晚期ES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的开展,正是基于对前期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和临床未满足需求的精准把握。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治疗策略,为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并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前迈进。


作者简介


李宁
第一作者

河南省肿瘤医院,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消化道肿瘤)带头人;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 带头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 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河南省基层伦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胃癌领域)优秀典范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课题,并发表多篇SCI论文及省级科技进步奖


罗素霞
通讯作者

河南省肿瘤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名医;河南省肿瘤医院机构主任,I期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 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伦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支持与康复治疗 候任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及省药监局GCP检查员;河南省区域伦理审查第一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科技伦理专业 主任委员;河南省药学会GCP专业,医院协会临床研究管理 主任委员  


团队介绍

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罗素霞、李宁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是国内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之一。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100余项,同时自主设计并开展了10余项创新性临床研究,涵盖消化道肿瘤的围手术期治疗、晚期一线治疗及末线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团队在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尤其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化疗联合策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团队始终站在消化道肿瘤药物研发的前沿,以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为目标,不断探索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选择,同时推动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实践发展。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