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映波主任医师、张晓实主任医师和聂润聪副主任医师团队领衔开展的Ⅱ期前瞻性、非随机、开放标签临床研究NEOSUMMIT-03最终结果于《自然》(Nature)子刊、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该研究系统评估了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联合SOX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GEJA)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32例受试者的主要病理缓解率达50.0%,病理完全缓解率达28.1%,该研究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围术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依据。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过去30年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约61%的病例集中在中国。由于该病早期症状隐匿,超过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甚至晚期,导致预后普遍较差。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独特的分子特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针对性治疗的独特疾病类型。尽管近年来医学界在该病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标准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标准的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为应对这一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陈映波主任医师、张晓实主任医师及聂润聪副主任医师团队开展了这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研究。研究旨在评估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联合SOX化疗方案(S-1+奥沙利铂)在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以期为这一难治性肿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NEOSUMMIT-03是一项Ⅱ期前瞻性、非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纳入了32例诊断为cT3-4aNanyM0或cT1-2N+M0的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3个周期的术前替雷利珠单抗联合SOX化疗(S-1+奥沙利铂),随后进行手术,并在术后继续接受5个周期的相同治疗方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主要病理缓解率(MPR),次要研究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无事件生存期(EFS)、总生存率(OS)和安全性等。
研究结果显示,MPR达到50.0%,pCR为28.1%,ypT0N0率为25.0%。18个月的OS和EFS分别达到84.4%和74.4%。这一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凸显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SOX化疗在提升病理缓解率方面甚至改善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生存预后方面的突出优势。
在安全性方面,术后30天内无死亡病例,整体安全性与既往报道的免疫治疗联合一线化疗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该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且风险可控。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SOX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图一:肿瘤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及患者随访结果
图二:按临床病理特征划分的组织病理学肿瘤消退率
NEOSUMMIT-03研究作为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单臂II期试验,是首个针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围术期免疫联合化疗临床研究,证实了围手术期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病理缓解率。尽管样本量偏小,但该研究在治疗方案设计、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监测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一项设计严谨的多中心Ⅱ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EOSUMMIT-03B)正在积极推进中,有望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陈映波主任医师、生物治疗中心张晓实主任医师、胃外科聂润聪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聂润聪副主任医师、袁庶强主任医师、丁娅副主任医师、陈永明副主任医师、李元方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陈映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专攻胃癌的微创手术治疗。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AMA Network Open、Clin Cancer R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
通讯作者:张晓实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广东省抗癌协会第三届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委会顾问,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黑色素瘤综合治疗和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出版专著《肿瘤生物治疗学》、《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黑色素瘤》和《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及综合治疗评价》,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ancet Oncology、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Cell Research、Autophagy和J Natl Compr Canc Netw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第一兼通讯作者:聂润聪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优秀青年人才”,兼任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获得2020年 CSCO 35 under 35最具潜力肿瘤医生奖、第四届“金山茶花计划”人民好医生。致力于胃癌微创手术、胃癌免疫微环境与治疗抵抗等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GUT、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ol Cancer、JNCI、Adv Sci、JAMA Netw Open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面上项目、博士后面上基金等基金。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