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研究发现,猝死的人中有超过80%是心源性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而我们的心脏,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时刻会更为脆弱,更容易发生猝死,尤其是在下面的10个时刻。
1.暴饮暴食 | 2.用力排便 |
3.洗澡 | 4.剧烈运动 |
5.过度悲伤 | 6.压力过大 |
7.情绪激动 | 8.早上起床 |
9.酣睡 | 10.气温骤变 |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R-on-T和T波电交替、QT间期延长等均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密切相关,且将这些现象列入了心电图危急值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一些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的心电图上出现过期前收缩后短暂的QT间期延长的现象。
患者1,女,62岁,以“晕厥查因”于2019年5月13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无特殊,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肌钙蛋白I正常,N末端B型脑钠肽原2470 ng/L。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左室、右房稍大,心功能下降(射血分数44%)。入院第2天凌晨,患者在睡眠时心电监护提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呼之不应,予以心肺复苏、电除颤等积极抢救措施后恢复意识。
图1 患者1,62岁女性,24 h动态心电图片段
24 h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发病前后心电图(图1):室性期前收缩后QT间期明显延长,期前收缩前QT间期520 ms,QTc:484 ms,期前收缩后QT间期720 ms,QTc:651 ms,在延长的QT间期上出现R-on-T和长短周期现象,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患者2,男,66岁,因“反复晕厥20余天”于2019年7月8日入院,入院诊断考虑“高血压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关检查:血压168/78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48次/分,律齐,无杂音。N末端B型脑钠肽原:8224.68 ng/L,血钾、血钙、D-二聚体、肌钙蛋白I、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头颅CT、外院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全心增大,心功能下降(射血分数35%)。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左室面高电压。患者入院当日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积极抢救后恢复意识。
图2 患者2,66岁男性,24 h动态心电图片段
24 h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发病前后心电图(图2):期前收缩或窦性夺获后QT间期明显延长,逸搏-夺获二联律的出现产生类似T波电交替现象,窦性心律时QT间期520 ms,QTc:424 ms,室性期前收缩后QT间期960 ms,QTc:876 ms,窦性夺获后QT间期800 ms,QTc:752 ms,且U波增大,随后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患者男性,89岁,冠心病20年余,陈旧性脑梗死9年余,心脏支架置入术7年余。
因多次黑矇,于2020年6月5日入某三甲医院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图1)显示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Ⅰ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当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伴ST段异常改变,约持续1 h后,出现心室扑动及心室电分离现象(心室扑动+室性逸搏),继而全心停搏,心电消失。
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演变如下:图1A为MV1、MV5 03∶04时同步记录:显示窦性PP间期为0.96~1.08 s,频率55~62次/min,PR间期长短不一,表明P波与QRS波群无关;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时间0.13 s),RR间期1.40 s,频率为43次/min,为缓慢的交接区逸搏心律。
MV5 ST段呈下斜型压低约0.30 mV,T波呈负正双相。图1B为图1A后1 min记录,未见窦性P波,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6 s),RR间期1.30 s,频率46次/min,为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其ST段呈同向性压低0.25 mV。
心电图诊断为:
(1)窦性心动过缓;
(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5)显著ST-T改变,提示急性心肌缺血;
(6)1 min后转为窦性停搏,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及ST段改变。
图2A、B系03∶14~03∶15记录:可见室性期前收缩(图BR3)、室性逸搏QRS波群(图AR1、R2,图BR1、R2)重叠在“正弦波”即心室扑动波上,呈现心室电分离现象。
图3系03∶20时记录,显示心室扑动波振幅降低,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室性逸搏波形,其QT间期明显缩短,约0.30 s,继续呈心室电分离现象。
图4A为03∶19时仅显示心室扑动波,其振幅明显降低。图4B为03∶21时显示心电消失呈现一条直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翟原生等发表在JAHA上的研究显示,保持好七项心血管健康指标,有助于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这7项心血管健康评估指标包括吸烟状况、体质指数、饮食、体力活动、空腹血糖、空腹总胆固醇和血压。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文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文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文
①
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CPR的重要性
建议非专业人员对可能的心搏骤停患者实施CPR,因为如果患者未处于心搏骤停状态,这样做对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也较低。
②
重点突出肾上腺素早期给药
关于给药时间,对于可电击心律的心搏骤停,在最初数次除颤尝试失败后给予肾上腺素是合理的。
③an
实时视听反馈
可在CPR中使用视听反馈装置,以达到实时优化CPR效果。
④
CPR质量的生理监测
在可行的情况下使用动脉血压或 ETCO2等生理参数来监测和优化CPR质量可能是合理的做法。
⑤
不支持双重连续除颤
尚未确定双重连续除颤对顽固性可电击心律的有用性。
⑥
静脉通路优先于骨内通路
实施人员对心搏骤停患者首先尝试建立静脉通路进行给药是合理的做法。
如果静脉通路尝试不成功或不可行,可以考虑改用骨内通路。
⑦
心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救治和神经预测
图 对心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成人患者进行多模式神经预测时建议采取的方法
⑧
康复期间的治疗和支持
建议心搏骤停存活者在出院前进行生理、神经、心肺和认知障碍方面的多模式康复评估和治疗;
建议心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接受全面的多学科出院计划,以纳入医疗和康复治疗建议及活动/工作恢复预期目标;
建议对心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和疲劳度的结构化评估。
⑨
施救者分析总结
心搏骤停事件过后,在以情感支持为目的的随访中,组织非专业施救者、EMS实施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并为其提供随访可能很有益。
⑩
孕妇心搏骤停
由于孕期患者更容易发生缺氧,在孕妇心搏骤停复苏期间应优先考虑氧合和气道管理;
由于可能干扰孕产妇复苏,在孕妇心搏骤停期间不应进行胎儿监测;
建议对心搏骤停复苏后仍然昏迷的孕妇进行目标体温管理;
在对孕期患者进行目标体温管理期间,建议进行胎儿连续监测是否存在并发心动过缓的可能性,并向产科和新生儿科征询意见。
开放时间:2022年12月7日
开放时间:2022年12月9日
5H、5T、5C,快速识别心搏骤停!
开放时间:2022年12月12日
利伐沙班在风湿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中的应用——INVICTUS研究
不同心血管病风险者的“坏胆固醇”(LDL-C)治疗目标一样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