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内镜缝合技术蓬勃发展,在各类消化道缺损及内镜减重领域广泛应用,但当前内镜缝合系统存在明显不足,如部分设备依赖复杂的缝合装置,操作烦琐,缝线抗撕裂能力低且影响闭合效果,以及现有技术多聚焦特定适应证(如支架固定、瘘管闭合),缺乏对不同解剖部位(如食管、十二指肠、结直肠)的普适性验证。
内镜下手缝合技术(Endoscopic hand suturing, EHS )是一种新兴的胃肠道黏膜缺损闭合技术,通过内镜模拟外科手工缝合过程,使用倒刺可吸收性缝线实现连续缝合,无需打结。在日本已将该技术应用于胃和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创面闭合、全层穿孔修复等,然而这种新装置尚未在西方环境下使用,日本内镜专家的研究结果能否重现尚不清楚。
德国一项研究对SutuArt系统内镜下手缝合技术(Endoscopic Hand Suturing, EHS)在西方医疗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首次可行性分析。研究评估了EHS技术在不同解剖部位及多样化适应证中的技术成功率和操作效率,为临床推广提供实操参考。文章发表于《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25, 101(1):207-212]杂志2025年1月刊。
EHS技术通过锚定-连续缝合-切割的操作流程实现黏膜缺损的闭合。首先将倒刺缝线针通过保护套管引入内镜工作通道,完成初始定位后,更换为更短的套管以优化操作空间。对于胃部缝合,首针从黏膜缺损的背侧开始,将针穿过预置缝线环锚定;对于结肠部位的缝合,首针从黏膜缺损左侧开始,同样通过缝线环锚定。随后采用连续缝合技术关闭缺损,使用圈套器剪断剩余缝线。
该研究收集并分析了自2023年6月引入该技术至2023年12月期间接受EHS的17例患者(共19例缝合操作)。在适应证方面,有10例缝合应用于ESD术后缺损闭合,其中胃3例、十二指肠1例、直肠4例、结肠2例,有5例缝合应用于G-POEM隧道闭合,3例缝合应用于瘘管修复,包括食管-气管瘘、食管-支气管瘘以及复发性瘘管各1例,1例缝合应用于食管支架固定。总体成功率为78.9%(15/19例),其中4例失败,1例为结肠ESD缺损过大(55×40 mm)无法完全闭合,1例为放疗后食管-支气管瘘因组织僵硬闭合失败,2例胃窦部ESD缝合因担心幽门梗阻而中止。总操作时间平均40 min,单针缝合时间平均3.3 min,而且随经验积累显著下降。
在短期不良事件发生方面,1例为结肠ESD术后穿孔,因EHS闭合不全须追加金属夹;2例为在保护帽内引入针头导致食管下段浅表黏膜撕裂;2例术后体温升高,1例吸入性肺炎,均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在G-POEM和EHS术后出现一过性胸痛。17例患者中16例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0天,均未出现狭窄、再穿孔、感染等缝合相关并发症,10例获得内镜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2天,均未发现与缝合相关的不良事件。
SutuArtEHS技术的总体成功率、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适用性以及短期安全性均得以体现,但其纳入病例数少,随访周期短,无法根据现有数据得出关于潜在临床益处的确切结论。
图1 内镜下手缝合术4例。(A)胃ESD切除部位,将持针器穿入预成形的锚定环完成锚定缝合的前期准备;(B)缝合7针,连续缝合切除部位;(C)缝合16针,目标缺损完全闭合。(D)十二指肠ESD术后切除部位;(E)缝合4针,连续缝合切除部位;(F)缝合6针,目标缺损完全闭合。(G)结肠ESD术后切除部位;(H)缝合7针,通过内镜下手缝合术关闭黏膜缺损的中间阶段;(I)缝合14针,目标缺损完全闭合。(J)非暴露内镜下胃壁翻转术后切除部位,创面内可见浆膜缝线;(K)缝合7针,关闭黏膜缺损的中间阶段;(K)缝合11针,目标缺损完全闭合。
内镜介入治疗正致力于将外科伤口闭合技术应用于腔内治疗。目前应用的内镜缝合系统均存在不足,如部分设备依赖复杂的缝合装置,操作烦琐,缝线抗撕裂能力低而影响闭合效果。结合了高抗张强度以及多样化适应证的内镜下手缝合技术(Endoscopic Hand Suturing, EHS)对于内镜缝合系统的发展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补充。
EHS是一种新兴的胃肠道黏膜缺损闭合技术,通过内镜模拟外科手工缝合过程,使用带刺可吸收缝线实现连续缝合,无须打结,其缝线抗撕裂能力优于X-Tack等现有技术,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结直肠等多部位黏膜缺损闭合,甚至食管瘘等全层修复。与传统复杂缝合装置,如Overstitch系统相比,SutuArt系统通过经内镜针持实现“手工缝合”的精细化操作,可以适应不同的解剖形态,如狭窄的十二指肠或弯曲的结肠。在第一次西方可行性研究中,计算出78.9 %的技术成功率,如果排除2例胃ESD闭合术,成功率会更高:幽门前的缝合术因胃出口梗阻的风险而中止,但这并不是因为技术失败。真正的技术失败是结肠ESD缺损过大而无法完全闭合,以及放疗后食管-支气管瘘因炎症或瘢痕而闭合失败。这表明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EHS适应证筛选的重要性,如中小型黏膜缺损及低纤维化组织的修复。在操作安全性方面,其技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仅2例因操作导致食管黏膜浅表撕裂,均保守治疗,无缝合相关狭窄、继发性穿孔或感染发生,联合内镜干预后的不良事件通常与原始手术相关,而不是EHS。在学习曲线和操作效率方面,经验积累能够显著缩短单针缝合时间,而团队协作,尤其是内镜医师与助手的配合是关键。
EHS作为内镜缝合新技术,其总体技术成功率是令人满意的,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适用性也得以体现,在西方环境中初步验证了其技术可行性,尤其在精细化闭合和复杂解剖部位的修复中展现出潜力。但该研究样本量小,适应证异质性,随访时间短,缺乏长期结局,无法根据现有数据得出关于潜在临床益处的确切结论。须通过更大规模研究对EHS技术的适应证标准化,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评估EHS对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的预防作用,与金属夹、Overstitch等传统闭合技术的疗效与成本效益进行比较,明确EHS技术的临床定位,以及开发更小针具以适应食管等狭窄腔道,以推动其成为内镜介入治疗的重要补充工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耿白璐 整理,张澍田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