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问药答|什么叫做硝酸酯类药物耐药?

2022-11-04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硝酸酯类药物是急诊常用药,广泛用于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急危重症的治疗。常用药物,如硝酸甘油(即三硝酸甘油酯,glyceryl trinitrate, GTN)、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 ISDN)、单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 ISMN),尽管临床应用广泛,仍然存在由于使用欠规范及耐药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引起临床、科研及患者教育方面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急诊急救情况下,对GTN低反应性或耐药的识别与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不良临床后果。


  • 硝酸酯类药物低反应性(或称抵抗性)表现为在某些患者规范应用合适剂量的该药物后,临床反应或辅助检查的结果达不到预期。该现象不同于药物的耐药性,与是否使用过硝酸酯类药物无关。例如,有些患者初始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作用低,就属于低反应性。


  • 硝酸酯类药物耐药一般是指患者连续用药24~72 h以后,原剂量硝酸酯类药物的抗心肌缺血及扩血管效应下降或消失,或患者出现运动耐量下降而需增加剂量,或合用其他措施才能维持原来的药效。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的临床表现为:(1)控制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活动耐量保持时间均减少;(2)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降低;(3)对高血压控制作用降低等。


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涉及血流动力学作用、抗心肌缺血效应、血管内皮功能、活动耐量以及患者预后等多方面。因不同药物的药理异质性,故其耐药与药物种类有关,并且在动脉或静脉等不同血管床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相关的现象


(1)假性耐药是指因血管外因素所致的耐药现象,其机制推测为与神经内分泌反馈调节和循环血容量相关,由RAAS活化、循环儿茶酚胺类增加、血管加压素及容量扩张等血管外在因素引起,早期即出现,即一开始的24~48 h应用大剂量硝酸酯类药物就无预期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2)真性耐药是指用药后血管本身功能因素所致的耐药现象,最常见,其机制推测与硝酸酯生物转化、过氧化物、鸟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内皮素增加和对缩血管物质增敏有关。任何硝酸酯类制剂连续应用48~72 h后产生效应降低,耐药现象发生迅速,而经过一个短的停药期后,耐药现象消失。


(3)交叉耐药是指使用一种硝酸酯类药物后,抑制或削弱不同制剂或不同给药途径的其他硝酸酯类药物,或NO供体药物及内源性NO的作用。其机制推测与硝酸酯类药物共同的生物转化环节有关。


(4)特异耐药现象是指同一个体不同血管床,耐药性表现不同,一般先是静脉血管床产生耐药,其次是小动脉,最后为大动脉。


本文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31(9) : 1174-1181.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