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在医学院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便已将救死扶伤的使命深深镌刻在心底。如今,作为一名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耕耘了八年的医生,回首过往,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感动,每一次与患者并肩作战,都是对医者初心的深刻诠释。
求学转折,情定呼吸
我本是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博士阶段沉浸在外科专业的知识海洋中,毕业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我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缘分就此开启。
起初,内心的抵触如潮水般翻涌,因为之前的学习积累无法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大展身手,所以我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既陌生又缺乏热情。但真正踏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工作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里的疾病谱丰富多样,从常见的肺炎、哮喘,到复杂的间质性肺疾病,每一种病症都像是一道独特的谜题等待我去解开。在跟随前辈们查房、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我逐渐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魅力所吸引。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呼吸危重症患者,他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家属眼中的期盼,如同无形的力量,驱使我不断深入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就这样,我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兴趣如同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熊熊燃烧的火焰,一直持续到现在。
抗疫逆行,勇担使命
新冠疫情的暴发,是我从医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我深知自己责无旁贷,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投身到抗疫一线。
在隔离病房,我和同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密不透风的口罩和护目镜,与病毒展开了殊死搏斗。一位重症患者让我记忆深刻,他的病情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呼吸衰竭。监护仪上不断闪烁的警示灯以及患者急促的喘息声,让我的心揪成了一团,他,能挺过去吗?来不及多想,我和同事们迅速调整治疗方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出我们的浑身解数。与死神“交手”,每一项操作都必须精准无误,稍有差错,就可能输了。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逐渐平稳,我悄悄地松了一口气,揪着的心也稍稍舒展,我知道,这一场“交手”我们赢了。
在这期间,我还遇到了一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患者。他原本是家庭的顶梁柱,感染新冠病毒后进展为危重型患者。经过气管插管、ECMO等治疗后逐渐好转,在他拔管后期的康复过程中,我每次都会多花一些时间和他聊天,给他讲述康复案例,不仅在生理上帮助他渡过难关,更要在心理上鼓励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每一次与患者的并肩作战,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医者仁心” 的含义。在这场艰苦的抗疫斗争中,我看到了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与奉献。他们是我身边的英雄,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聚焦危重,坚定信念
目前,我的重点临床方向是呼吸危重症。面对那些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病情瞬息万变的患者,需要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冷静的头脑。
记得一位因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被送入我们科室。患者入院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低氧血症,意识模糊,情况十分危急。对患者进行评估后,我们迅速启动了抢救预案,有条不紊地行建立人工气道、调整呼吸机参数、给予抗感染和支持治疗等。奠定好前期基础,接下来的诊疗也仍然是一场“硬仗”。我们团队日夜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患者的病情终于逐渐好转,我们欣喜地看着患者从依赖呼吸机到自主呼吸,从昏迷不醒到清醒交流,成功救治患者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犹如潮水般“包裹”了我,每一次的成功都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呼吸危重症专业的决心。因为在这里,我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能够在患者最“难”的时刻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战胜病魔,这种职业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教学相长,收获满满
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我有幸承担起了给医学生授课的任务。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紧张,到如今能够从容自信地讲解专业知识,这个过程让我收获颇丰。在课堂上,我不仅传授给学生们临床知识和技能,更希望能将自己的从医经验和感悟传递给他们。看到学生们从对呼吸科知识的懵懂无知,到逐渐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再到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临床病例,我内心充满了喜悦。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他们年轻的思维和新颖的观点,常常能为我带来新的思考角度。比如在讨论病例时,学生们有时会提出一些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或解决方案,这促使我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
教学相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这种满满的获得感是我从医路上的又一份宝贵财富。
医路收获,感悟成长
从医八年,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这片沃土,我收获了许多许多…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每一次成功救治患者,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和成就感。除此之外,我还收获了患者们的信任和尊重。当患者将自己的生命健康托付给我时,我深知这份信任的重量。在与患者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痛苦,用温暖和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许多患者康复后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承载着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医之路。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医患关系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况,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此外,团队合作在医疗工作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同事们密切协作,共同探讨治疗方案,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抗疫期间,我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展望未来,初心如旧
回首过去,从医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与收获;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发展,我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呼吸与危重症的学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新策略,培养更多优秀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将始终牢记医者的使命,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爱心,守护患者的呼吸健康,为他们带去生命的希望。医路漫漫,我将坚定信念,一路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风采展示
临床医学博士
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工作委员会 青年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委
西北呼吸危重症联盟 秘书长
陕西重症肺炎诊治协作网 秘书长
空军军医大学 教学督导专家
主持军队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院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自然和军队课题多项近5年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参与发表20余篇
吕行医生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宋立强教授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