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9年4月26日,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上发布了2019版CSCO系列指南,自2016年CSCO发布首部指南以来,“基于证据、兼顾可及、结合意见”的CSCO系列指南受到临床医生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现已成为临床医生日常工作重要的参考书籍。
为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2019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更新要点,本报特邀请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成员从指南不同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今日邀请到的是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为我们解读分子检测及药物治疗方面更新要点。
分子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如今,分子检测已经成为每个癌种治疗过程中的必备选项。在肺癌、乳腺癌及肠癌中,已经有很多分子检测方法作为标准被指南明确推荐。比如,肺癌中EGFR、ALK、ROS1都是分子检测中的必选项。在肠癌领域中,目前得到国际、国内指南共同明确推荐的是K-ras、N-ras、BRAF以及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检测。进行这类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引后续临床治疗的用药方向,以期达到最精准、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今年的《指南》中,除了上述常规已经推荐的分子检测以外,还对HER-2的检测以及采用二代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检测(NGS)做了一些解释。HER-2在肠癌中发生率并不高,只有5% 左右的变异率。目前有数据显示,这5%的患者可以通过抗HER2双靶点治疗,包括曲妥珠单抗加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加帕妥珠单抗治疗,获得一定的效果。所以,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我们推荐进行HER2检测来明确是否有机会采用抗HER2治疗。
二代测序NGS是临床医生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现在患者可能会接受不同公司不同类型的检测,门诊专家坐诊时,需要对患者提供的检测报告予以解读,从而发现另辟蹊径的治疗方法,以便了解在标准治疗结束后,还有哪些特殊的突变或扩增靶点,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思路。今年《指南》中对NGS有了正式推荐,但是推荐检测NGS的公司必须是国家相应部门认可批准的,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以期正确地引导临床的治疗选择。
靶向和免疫治疗方面的更新
今年《指南》在靶向治疗部分的更新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三线治疗中将呋喹替尼作为Ⅰ级专家推荐列出。呋喹替尼是中国研发的小分子抗血管TKI类药物。在前期Ⅲ期临床注册FRESCO研究中,呋喹替尼与安慰剂相比较,患者总生存(OS)期获得改善,无进展生存(PFS)期获得延长,有62%的患者得到疾病控制,如此优秀的表现使得所有专家一致同意该药物作为三线治疗的Ⅰ级专家推荐ⅠA类证据。
第二,今年《指南》中对BRAF突变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更新。如果是携带BRAFV600E突变的患者,在二线及其以后推荐了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西妥昔单抗以及伊立替康三药联合的治疗方案。该推荐基于SWOG研究,单纯BRAF抑制剂对肠癌治疗效果不佳,而BRAF抑制剂与EGFR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在目前是最佳的选择。今年仍有关于BRAF突变的研究数据在不断更新,明年《指南》更新时,会考虑是否将其纳入以进行调整。
在免疫治疗方面,今年CSCO《指南》也有了重大的变化。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肾癌、非小细胞肺癌领域中非常受关注,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今年,首次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出现在肠癌的《指南》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肠癌患者,从2015年至今,陆续有数据显示,无论是帕博利珠单抗还是纳武利尤单抗,在后线治疗失败后都可产生非常好的疗效,这已经成为明确的结论。
第二,2018年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单抗在中国正式上市,虽然适应证不包括结直肠癌,但是药物在我国可及,达到了可写入CSCO《指南》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两点,在2019版CSCO《指南》中,在二线及二线治疗后,若患者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低DNA错配修复(MMR)状态,则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这是指南中非常新的改变。
对基层医生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CSCO《指南》从2017年正式发布至今,已进入第三年,一直是中国医生最喜爱的临床手册,一本可以放在白大衣中的“口袋书”。在前两年巡讲中的现场调查显示,73%的现场医生认为《指南》非常有帮助且非常喜爱,医生可以在《指南》中找到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推荐,使得临床行为更加规范,让患者得到直接受益。我们今年计划在五月开始全国巡讲,目的就是让基层医生接触到《指南》,让《指南》成为协助临床决策的好帮手,同时提高我国整体规范化治疗水平。今年《指南》巡讲中特意设置了学术问卷环节,参会的医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参与到学术问卷中来,本次问卷中涉及了二十个问题,都是目前国内外领域或专家之间有争议的问题。问卷所得到的意见将在明年指南更新中提供给所有专家讨论,用以明确是否纳入到新的《指南》修订内容中。
采写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