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徐瑞华团队全球首发Claudin 18.2 ADC新药临床研究结果丨今日前沿

2025-01-09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025年1月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上公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靶向Claudin 18.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CMG901)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作为全球首个针对Claudin 18.2靶点的ADC药物临床研究报道,国内原研的CMG901在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展现的良好安全性与显著疗效,标志着中国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靶向Claudin 18.2的ADC药物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这一成果不仅为CMG901的国际认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其成功授权给国外知名药企,并成为全球首批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Claudin 18.2ADC药物。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学者+国产新药”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的又一突破,也在中国新药研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CMG901研究开启胃癌治疗新篇章


胃癌,这一在全球癌症中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往往在发现时已进入晚期,其5年总生存率大约只有30%。Claudin 18.2在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高特异性表达,因此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


2020年12月24日至2023年2月23日期间,研究共纳入27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其中13例为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14例为胰腺癌)进行剂量递增阶段的研究,以及107例晚期胃癌或胃食管连接部癌患者进行剂量扩展阶段的研究,这些患者均为多线标准治疗后失败的患者。研究分析了2.2 mg/kg、2.6 mg/kg和3.0 mg/kg三个剂量组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疗效数据,在109例病灶可评价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29%,经确认的疾病控制率(DCR)为65%。其中,89例Claudin 18.2高表达(定义为≥20%肿瘤细胞中Claudin 18.2染色强度≥2+)的患者,经确认的ORR为35%,经确认的DCR为70%。所有Claudin 18.2高表达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4.8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11.8个月。研究最终确定CMG901的推荐剂量为2.2 mg/kg,为后续III期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提示CMG901有望在未来成为Claudin 18.2高表达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最佳总体疗效和(B)治疗反应的持续时间


研究中PFS和OS的Kaplan-Meier曲线

(A)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B) Claudin 18.2高表达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在安全性方面,CMG901同样表现良好。在剂量递增阶段,仅2.2 mg/kg组1例患者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在剂量扩展阶段,虽然68%的患者发生了≥3级治疗期不良事件(TEAEs),但最常见的≥3级TEAEs是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21%)、贫血(14%)和呕吐(10%)。治疗相关的毒性在充分的支持治疗中可得到缓解,患者整体耐受良好。


中国新药研发助推全球医学科学新跨越


自项目开展以来,CMG901便备受全球关注。2023年11月8日,研究的初步结果亮相美国肿瘤学年会全体大会系列会议 (ASCO Plenary Series),作为全球首个抗Claudin 18.2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并入选2024 ASCO年会的Education Session (教育专场) 全体会议口头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CMG901(AZD0901)目前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NCT06346392),探索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患者中,CMG901(AZD0901)单药与研究者选择标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临床研究地点涵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代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Claudin 18.2 抗体偶联药物走出国门,有望在未来获得欧美国家的适应症批准,为全球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健康领域,“中国学者+国产新药”的研发模式正成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鲜明例证。这一模式不仅彰显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医药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更体现了我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向着“新”的领域迈进,以“质”取胜,致力于将更多中国原创药物推向全球市场,继续为医学科学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张东生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阮丹云副主任医师、刘芙蓉主治医师、魏小丽副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者简介


徐瑞华

通讯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以最后通讯作者(少量共同)在NEJM、JAMA(2)、BMJ、Cell、Nature Med(5)、Nature Mater、Lancet Oncol(3)、Cancer Cell(3)、Ann Oncol(2)、JCO(2)、Lancet G&H(2)、JAMA Oncol(2)等发表高水平成果论文200 余篇(35篇IF>30),成果被写入57部国际指南,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7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H指数86。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奖及广东省科技奖等省部级一等奖共7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及CSCO年度成就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项目。



张东生

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五区区长,I期病房II区区长(兼),主任医师、医学博士(M.D.、Ph.D.)。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Research fellow;Mayo Clinic胃肠癌症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消化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临床医学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支持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临床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消化肿瘤协作组组长。



阮丹云

第一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研究部一期病房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创新药物治疗学组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青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与肿瘤内科治疗,研究方向为I期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作为多项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项目Key Sub-I。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基金。


通讯员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现廷 陈鋆 文朝阳 周昕熙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