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毛颖:脑血管重建让血流“活”起来

2018-01-22作者:壹生神经学院资讯
血运重建动脉瘤

      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毛颖领衔的项目“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团队围绕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两大脑血管疾病——难治性脑动脉瘤和烟雾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个体化设计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不断革新该技术并解决了一系列临床问题。

脑动脉瘤

不放弃,想方设法救治剩下的十分之一

      我们常把动脉瘤比作埋在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它就像自行车轮胎上鼓起的一个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破裂出血,就像爆胎一样。如果脑血管中埋伏了这样的“炸弹”,就随时都有脑动脉出血的危险,生命如履薄冰,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炸弹”爆炸之前尽快将其“拆除”。

      毛颖教授介绍说,现在脑血管重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脑动脉瘤的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毫无疑问是介入治疗和手术夹闭这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两种基本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还有很多病人是没有办法用这两种方法治疗的。也就是说,有些脑动脉瘤既不能用手术夹闭的方法,也不能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这些通常称之为复杂性脑动脉瘤,占所有脑动脉瘤的10%~15%。这些病人以前可以说是等死的,因为没有办法治疗。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孤立动脉瘤,重建脑血流。”

      “动脉瘤可分为多种类型,有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囊状动脉瘤可以用弹簧圈栓塞,也可以手术夹闭;夹层动脉瘤可以采用植入支架的方法;而一些梭形的,或者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或者巨大的动脉瘤,就很难用常规的方法处理。”

      “这10%~15%的复杂性脑动脉瘤,多为不规则的非常特殊的动脉瘤,只能用‘旷置’的方法取出脑血管瘤,重建血管架构。”因为脑动脉瘤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在没有办法夹闭动脉瘤的情况下,人为地让血流绕过这段“重灾区”,重新搭建一座“桥梁”,将动脉瘤两端的血管连接起来,放弃动脉瘤这一段血管,让血流从“嫁接”的“血管桥”通过。

1.手术夹闭:通过手术的方法,用一种特制的夹子直接夹闭瘤颈、瘤蒂(动脉瘤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其破裂出血,同时不影响原动脉的血流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

2.介入治疗:通常采取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纤细的微导管从大腿根部的动脉送入到达脑动脉瘤部位。

      根据脑动脉瘤的类型,一种方法是选择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囊内将其充满栓塞,使其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破裂出血的可能;另一种方法是选择支架经导管送入到夹层动脉瘤所在部位,然后释放支架撑住血管腔,使血流从支架通过,不再进入动脉瘤的夹层中,从而避免血流冲击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者根据病情需要,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烟雾病

手术重建,让血流“活”起来

      烟雾病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特定部位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的小血管网,做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时候就会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像吸烟时吐出的烟雾,因而得名“烟雾病”。

      这种病多见于年轻人,以脑卒中的形式起病,可以表现为脑血栓,也可以表现为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伴有失语、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智能减退、痴呆、癫痫发作、头痛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脑血管重建改变脑血流的方法,对于烟雾病的治疗效果特别好,但是对于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就不理想。毛颖教授解释说,烟雾病相对来说都是年纪比较轻的人发病,不像脑卒中、脑缺血,多见于年纪大的人脑血管退化造成的,这种情况下进行血流改善,作用就不是很大。而年轻的血管自我调节功能就比较强,在血管慢慢闭塞的过程中增加血流,对病人是有效的。就好比在淤堵的河道中,增加一定量的水流,既能冲走一部分淤堵的泥沙等杂质,又能使水“活”起来,整个河道的动力系统得到改善,淤堵的几率就下降了。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一样的道理。

      既然重建脑血流的方法对烟雾病的治疗效果那么好,是否所有的烟雾病患者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法治疗呢?

      “对于一些缺血性的烟雾病,用血流重建的方法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鼓励和建议用血流重建的方法来治疗这部分缺血性的烟雾病。”毛颖教授回答说,“但对于出血性的烟雾病,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采用血流重建的方法不一定有效。不过,我们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出血性烟雾病的患者还是能从中获益的。这种获益可能是减少了出血的机会,改善了患者的认知,所以要非常慎重地选择这些患者。

      “这也是我们做指南的目的,不是所有的烟雾病都可以治疗,也不是所有的烟雾病都采用血流重建的方法来治疗。把这些治疗的原则进行规范,制定成指南,告诉全国的医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总的来说,缺血性的烟雾病建议做脑血流重建手术,而出血性的烟雾病要慎重,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做。

脑血管重建

最大的难题是血流量分配

      血管重建不是一种新方法,已有30多年历史,通过血管闭塞后重新架桥的方式使血流保持通畅。“最主要的问题是,血管可以打通,但是中间需要多少容量的血流目前还无从知晓,就得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架桥,不是一根血管桥就可以‘包打天下’。”毛颖教授说,“血流少了肯定不行,血流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要血流量适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流分布是“按需分配”的,自己有一套复杂的调控体系。比如,在进行阅读、写作、计算等脑力活动的时候,血流会相对集中分布到脑血管中,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加,其他部位的血流量可能就会相对减少;在进餐的时候,消化系统的血流量就会增加;在进行体力活动的时候,相应肢体部位的血流量就会增加。

      再进一步细化到大脑,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分区,在进行不同的脑力活动时,不同区域的脑血流分布也是不同的。越是活跃的区域,血流量的分布越多。

      毛颖教授指出,脑血管瘤、烟雾病等患者,脑血流分布的自我调控能力本身就已经出现了偏差,才会导致这些疾病。所以,即使重新搭建血管,避开“雷区”改道而行,血流量的调控功能仍然存在偏差,就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神秘的器官,有很多问题我们至今都不知道答案。脑血流量的调控是一个非常精准的体系,稍有偏差,血流量过大就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充血、水肿,血流量过少就会导致周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如何精准地调节血流量,是目前研究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毛颖教授透露:“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调节血流量,虽然还不能精确到每分钟几毫升能起作用的程度,只能在相对的一个区域内尽量做到精准,但比原来已经能够更加精准地调节血流量,改善脑供血。”

      现在有很多脑卒中的病人,发病率比烟雾病、脑动脉瘤更高。那么,这些病人是否也可以采用脑血管重建的术式来改善脑血流呢?

      对此毛颖教授表示,这些病人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恢复血流,不一定是好事。“烟雾病患者采用脑血管重建的方式,脑血流供应上去以后,症状马上就能改善,对病人来说效果就很好。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的治疗效果好,我们从其他的途径证明:第一,血流改善后大脑中细胞的活力可能也得到改善;第二,大脑的网络结构也得到了改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不是一个一个的细胞在独立作战,而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网络系统,对一个人的认知、决策、运动、语言等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我们在试验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很多时候局部血流调整之后,大脑自己会产生明显的适应作用,把整个大脑的血流重新分布,然后就会自动调整血流量,这样一来,整个大脑的功能会发生改变,起到改善作用。”

      “最新的功能影像方法、血流动力学方法证明,我们现在临床实践采用的方法,对于改善病人的脑缺血、脑功能有效,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效。”毛颖教授说,“我们在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很多血管可以通过显微外科的方法缝合起来,重建血流。这种方法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在此期间又发现,运用这种方法治疗,有些病人是有效的,但也有些病人没有效果。然后筛选出这些有效和无效的病人进行分析总结,有效和无效的原因在哪里。并且把有效的这部分病人的治疗做到更加规范,进一步提高疗效。无效的病人同样也要找出原因,避免无谓的治疗。”

神经修复

三种治疗新手段“在路上”

      很多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脑功能的损伤,而重建脑血流的方法对脑功能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否意味着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损伤可以修复、逆转了呢?

      毛颖教授说:“大脑的血管、大脑细胞的修复、重塑甚至再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全世界有很多医生、科学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无论是在动物模型上还是在人身上,目前都只是在研究和尝试,虽然已有很大的进展,但还没有明确的方法能够证明我们可以把脑的功能重塑或者逆转。”

      我们很多人在长时间进行高负荷的脑力活动后,往往会抱怨说“死掉很多脑细胞”。其实,脑细胞的本质是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的损伤是很难修复的。很多脑卒中病人得到救治后,可能会有一些后遗症,比如口齿不清、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甚至偏瘫等,这些都是因为脑卒中后脑神经损伤导致部分功能障碍。

      毛颖教授领衔的这一项目,提出了促进出血性或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三种治疗新手段,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注射”、“小胶质细胞诱导极化”和“血管干细胞培养”。这是否意味着,前面讲到的这些病人都能通过新的治疗手段恢复脑功能呢?

      毛颖教授坦言,干细胞治疗目前可以在临床进行试验了,并不是说干细胞可以用于病人的治疗了。同样的,新的治疗手段从提出到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疾病的角度来说,老百姓可能关心的是“我的病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就能治好”。毛颖教授说:“实际上,我们所谓的方法,是一整套、一系列的流程,不是单指一种疾病。我们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想办法把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攻破,所以我们得出的都是宏观的数据。比如在某些人群中,通过治疗方法的改进,有多少病人的治愈率升高了、致残率下降了。”

      “科研是几十年工作积累以后慢慢形成一套系统,这跟发表论文不一样,一篇论文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是很慎重的,要看几十年工作积累的成果。”

      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推进人类科技进步的一小步。无数科学家们兢兢业业的奋斗,促进了我们今天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那些难治和不可治的疾病,必能找到治疗和治愈的方法。

专家简介

      毛颖,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曾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研修脑血管病和颅底外科的临床,并于美国密歇根大学Crosby实验室进行脑缺血博士后研究。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结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上海市首届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领军人才”、“十大科技精英”等。

      主要从事脑肿瘤、脑血管病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5部。以第一、第二和第三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十二五攻关),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等资助。

作者: 蒋美琴  来自:健康财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