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首先,它是慢性胃炎家族中的一分子;
其次,这种胃炎是因为胆汁反流到胃里面;
总的来说,因为胆汁反流到胃里面,损伤了胃黏膜,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胃炎。
说它特殊,是因为:胆汁是碱性的,和胃酸的酸性有所不同。还会和胰液、十二指肠液反流同时出现。
胃镜检查时,如果看到胃底有黄黄的液体,或者胃被胆汁染黄了。。。那么,可能就是这个病了!!!
但是,它并不严重,因为本质上就是个胃炎。
当前有不少胃镜医生只看到了胆汁反流入胃,并没有胃黏膜损伤,就做出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实际上,在胃镜操作过程中,尤其是普通胃镜操作中,由于患者呃逆,术中出现胆汁反流,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能算作胆汁反流性胃炎。即使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由于胃镜刺激,也会出现胆汁反流的情况,这种也不能算作胆汁反流性胃炎。
虽然科学家们对此研究了很多年,但是原因还不是很清楚。
十二指肠胃反流,本来是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若发生过度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幽门口是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连。一般情况下,幽门口呈收缩关闭状态,胃内食物经胃蠕动排入十二指肠时,幽门口舒张开放,食物排空后,幽门口又收缩关闭,从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
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协调运动失调,引起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过量反流入胃。
目前发现可能的原因有:
1、胃肠运动问题:如果十二指肠反向运动,把食物逆流挤进胃里;如果阻断逆流的门——幽门又打开了,那么胆汁反流就发生了!!!
2、胃肠激素问题:有些激素(比如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胰泌素等)会影响胃肠的运动功能和幽门的开门关门。如果十二指肠排空慢了,幽门又“大门敞开”了,胆汁就很容易反流进入胃。
3、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增加胃泌素释放,从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引起胆汁反流。
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不明原因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4、胆囊疾病:包括:胆囊切除后、多发性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有报道6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有胆囊疾病史。看来,这个病和胆囊是有关系的。果然,名副其实。。。
正常胆囊时,胆汁只在餐后定时排入十二指肠。
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后,胆囊贮存胆汁功能丧失,一天24小时都有胆汁不间断地流入十二指肠内。
食物消化分为消化期、消化间期,消化间期会发生肠胃逆蠕动,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在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后的病人因肠胃逆蠕动而发生了肠内胆汁反流入胃的现象。
5、胃手术后
包括:胃远端切除胃肠吻合术后、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幽门成形术。
手术破坏了幽门口的“把关”作用,于是发生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上腹部疼痛和呕吐胆汁。上中腹部疼痛的性质呈烧灼样疼痛,进食后加重,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淡黄色的胆汁混合液。常混有食物。有的还有黑便、呕血、体重减轻等症状。
2、禁食后可使上腹部疼痛加剧。
3、服用制酸药效果差。
4、常出现贫血。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目前仍十分困难,大多无法完全治愈,药物停用后无法阻止胆汁反流的发生、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
这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治愈,并可减少诱发胃癌的可能。
对胃手术后、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后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目前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病情。
控制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物,包括:络合胆酸的药物(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伊托比利、多潘立酮)、胃黏膜保护剂(尿囊素铝、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止剂,如奥美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1、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胃炎,但还只是一个胃炎;
2、和胆囊关系大,和幽门螺杆菌关系不清楚;但不明原因的反流,还是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
3、吃药效果不好,要怀疑其他器官的问题;
4、本病与可能会加重胃炎症状,但与胃癌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文章首发自胃肠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