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最新研究进展
2024-11-18作者:赵梦雅资讯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分布差异。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区,新发病例约占全球总数的 47% 。鼻咽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此外,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亚硝胺类化合物等也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根治手段。对于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通常需要在放疗前接受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放疗效果。然而,传统的放疗模式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当前鼻咽癌放疗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文将对鼻咽癌放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鼻咽癌大多属于低分化鳞癌,其癌细胞的特殊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对放射治疗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也正因如此,放疗顺理成章地成为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回溯过去几十年,放疗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期的常规放疗,受限于技术手段,在定位精准度、剂量把控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迈入精确放疗时代,像调强放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等先进技术,能够更精准地将高剂量射线聚焦于肿瘤部位,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这一转变显著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但对于中晚期患者而言,治疗情况更为复杂。临床实践发现,在放疗前进行化疗,能使约 90% 的患者肿瘤体积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成果。然而,按照既往国际指南,后续放疗的照射范围仍需涵盖化疗前肿瘤大小所覆盖的区域。这一规定虽有其基于肿瘤学原理的考量,但却带来了棘手的问题。例如,内耳、腮腺等周围正常组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高剂量辐射。内耳长期遭受高剂量照射,极易引发听力损伤,从耳鸣、听力下降逐步发展至严重的失聪;腮腺受照后,其分泌唾液的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口干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吞咽、说话等日常基本生理活动,这些不可逆的副作用,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沉重负担。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通过对射野内各子野的剂量强度进行调节,使高剂量区的分布与肿瘤靶区形状高度契合,同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近年来,IMRT 技术不断优化,如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它在旋转过程中动态调整多叶准直器的形状、剂量率和机架旋转速度,实现了更高效、更精准的放疗。研究表明,VMAT 相比传统 IMRT,可在缩短治疗时间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提高靶区剂量均匀性 。此外,螺旋断层放疗(Tomotherapy,TOMO)作为一种特殊的调强放疗技术,能够实现 360° 全方位照射,在鼻咽癌放疗中,对于复杂靶区和周围危及器官的保护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肿瘤控制率并减少并发症 。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利用影像学手段,如 CT、MRI 等,在放疗过程中实时监测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放疗计划,确保放疗的精准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 IGRT 中得到广泛应用,它能够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快速获取患者的三维图像,与计划 CT 图像进行配准,精确校正摆位误差,同时还能监测肿瘤体积和位置的动态变化,为自适应放疗提供依据 。磁共振引导放疗(Magnetic Resonanc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MRgRT)是 IGRT 领域的新进展,其利用磁共振成像的高软组织分辨率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界,尤其对于鼻咽癌这种解剖结构复杂的肿瘤,有助于更精准地勾画靶区和实施放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对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照射范围进行了探索 。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设计,纳入 445 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仅照射化疗后缩小的肿瘤范围,另一组按照化疗前肿瘤范围进行传统体积放疗。研究结果显示,仅照射化疗后肿瘤范围的患者,其 3 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达 91.5%,与传统放疗方案相当。但在毒副反应方面,新方案展现出明显优势,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降低 4 成,晚期严重中耳炎发生率锐减 5 成,口干症状改善 6 成,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体力状态和情绪功能也显著改善。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在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中,放疗仅照射化疗后肿瘤范围的可行性,有望改变传统放疗理念,减少放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放疗科林少俊教授团队与江西省肿瘤医院合作的研究,针对颈部淋巴结受累的鼻咽癌患者,探讨了缩小颈部临床靶区范围的可行性 。《鼻咽癌靶区勾画国际指南》推荐对颈部淋巴结受累患者进行全颈部照射,其中包括 IVb 与 Vc 组。该团队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于 N1 - 2 期患者,给予豁免同侧 Ⅳb 和 Ⅴc 组的调强放疗,即保护锁骨上区,患者的长期生存与已报道文献相当。研究纳入共 672 名患者,5 年总生存、无局部复发生存、无区域复发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达到 88.86%,95.06%,96.44%,88.15 %。末次随访时仅有 1 例(0.15%)出现 Ⅳb 及 Ⅴc 区复发,为野外复发,其余均为野内复发。基于此,认为对于 N1 - 2 期鼻咽癌患者,Ⅳb 及 Ⅴc 区不照射是安全可行的,该研究结论为《鼻咽癌靶区勾画国际指南》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为鼻咽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放疗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释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与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近年来,多项研究探索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鼻咽癌中的应用。例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放疗联合使用,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临床研究表明,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等指标优于单纯放疗组,且并未显著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但免疫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且如何筛选出对免疫治疗敏感的患者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靶向治疗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关键分子靶点,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信号传导通路。在鼻咽癌放疗中,联合靶向治疗可提高放疗效果。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鼻咽癌中高表达,针对 EGFR 的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与放疗联合应用,可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治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同时毒副反应可耐受 。此外,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靶点的靶向药物与放疗联合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有望进一步优化鼻咽癌的治疗方案 。尽管鼻咽癌放疗在技术和治疗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虽有所减少,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如何进一步降低放疗相关并发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鼻咽癌,如放疗抵抗的肿瘤,目前的治疗手段效果仍不理想,需要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此外,放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虽然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如何优化联合治疗方案,确定最佳的治疗顺序和剂量组合,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展望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鼻咽癌放疗将朝着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方向迈进。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多维度信息的分析,实现放疗方案的精准制定,提高放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同时,新型放疗技术和药物的研发也将为鼻咽癌治疗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鼻咽癌放疗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在放疗技术方面,如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新兴技术崭露头角,它们能够更为精准地聚焦肿瘤部位,在提高肿瘤照射剂量的同时,显著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为提升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照射范围的优化也成果斐然,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手段与精确的靶区勾画技术,医生得以更精准地确定需要照射的肿瘤区域,减少不必要的正常组织照射,从而降低放疗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在联合治疗方面,放疗与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日益成熟,不同治疗方式相互协同,进一步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效提高了鼻咽癌的整体治疗效果,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该领域仍存在诸多棘手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克服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抵抗性、怎样更精准地预测放疗不良反应并提前干预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相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研究的持续深耕,鼻咽癌放疗技术将不断迭代升级、日臻完善,为广大鼻咽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的希望与福祉。[1]何星月,黄雅莲,方艳春.鼻咽癌放疗患者参与康复运动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25,17(01):11-16.[2]郭明娟,王俊燕,杨丽,等.互联网+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全程照护中的应用[J].内科,2024,19(06):619-626.DOI:10.16121/j.cnki.cn45-1347/r.2024.06.08.[3]薛晓成,张雪,黄水仙,等.长链非编码RNA-ROR介导上皮-间质转化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作用的体外研究[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4,45(10):1218-1225.DOI:10.16781/j.CN31-2187/R.20230506.[4]陈欣,杨丽,李丹妮,等.鼻咽癌放疗患者社会限制的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24,46(10):1477-1483.[5]莫柒艳,黄欢,张维明,等.lncRNA NEAT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4,46(08):12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