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肝癌患者在术后2年甚至更久会出现晚期复发(POLAR),而这类复发因缺乏精准预测工具,常导致随访监测不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田教授团队联合国内10家肝胆外科中心,在国际肿瘤外科学知名期刊《外科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发表重磅研究——首次建立针对肝癌术后晚期复发的个体化预测模型(POLAR-HCC),并开发出可直接使用的在线计算器,通过7个临床易获取的指标,就能精准评估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后的晚期复发风险,为肝癌“长效管理”提供新方案。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是制约患者长期生存的“老大难”问题。传统认知中,术后2年是复发风险的“分水岭”——若2年内无复发,患者常被认为进入“低风险期”,随访频率可能降低。
但杨田教授团队此前研究发现:约40%的肝癌于切除手术2年后复发,即晚期复发(POLAR),其中约90%为肝内复发,而10%同时合并肝外转移;晚期复发患者因随访监测不足,确诊时肿瘤往往更大或已侵犯血管,可选择的根治性治疗(如再次手术、消融)机会减少,生存率显著低于早期复发患者。
然而,目前全球尚无专门针对“术后2年无复发人群”的晚期复发预测工具,医生只能凭经验判断随访强度,难以实现“精准监测”。为此,杨田教授团队牵头开展多中心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2022年间全国10家三级医院(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为核心)接受根治性肝癌切除术(R0切除,肿瘤完整切除且切缘无癌细胞),且术后2年未出现复发的肝癌患者,最终849例符合标准(排除复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切缘阳性、术前接受抗肿瘤治疗等情况)。
研究将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566例)”和“验证组(283例)”,通过以下步骤构建预测模型:①收集患者基线数据(如性别、是否合并肝硬化)、肿瘤特征(如肿瘤大小、是否有血管侵犯)、手术细节等指标;②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③将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为列线图模型(Nomogram),并开发成可在线使用的计算器;④通过“验证组”和多种统计学方法[如曲线下面积(AUC)值、校准曲线]验证模型准确性,最终确定风险分层的最佳临界值。
经过中位49个月的随访,研究团队得出3项核心结论。
7个指标可独立预测晚期复发,血管侵犯风险最高 通过多因素分析,最终锁定7个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风险强度排序):大血管侵犯(肉眼血管癌栓)、卫星结节(肿瘤周围小病灶)、多发性肿瘤、最大肿瘤直径>5 cm、微血管侵犯(显微镜下血管癌栓)、合并肝硬化、男性。这些指标均为临床常规检查可获取的信息(如术前影像学评估肿瘤大小、术后病理报告确认血管侵犯/肝硬化),不需要额外增加检查负担。
POLAR-HCC模型预测精准,在线计算器可直接用 基于上述7个因素,团队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并开发成免费的在线计算器,使用方法简单:医生或患者输入7个指标(如“是否男性”“肿瘤大小是否>5cm”“是否有血管侵犯”等);计算器自动生成1年、3年、5年晚期复发概率;根据“风险评分1.93”这一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评分≤1.93)和高风险组(评分>1.93)。
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在建模组中,预测1年、3年、5年晚期复发的AUC值(准确率指标)分别为0.675、0.711、0.683;在验证组中,AUC值仍保持在0.615~0.638,远超传统经验判断的准确性;高风险组5年晚期复发率(45.2%)是低风险组(18.7%)的2.4倍,风险分层效果显著。
风险分层指导随访:高风险患者需要“强化监测” 根据模型结果,该研究团队提出个性化随访建议。低风险组(评分≤1.93):术后2~5年每6个月复查1次(腹部CT/MRI+AFP),5年后每年复查1次;高风险组(评分>1.93):术后2~5年每3个月复查1次,5年后每4~6个月复查1次,必要时增加全身影像学检查排查肝外转移。
通讯作者杨田教授提及,“通过精准分层,既能避免低风险患者‘过度随访’(减少检查次数和焦虑),也能让高风险患者得到‘强化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对医生同行:从“经验随访”到“精准监测”
1.填补空白:全球首个针对“术后2年无复发人群”的晚期复发预测工具,解决临床“不知如何确定随访强度”的难题;
2.便捷实用:指标均来自常规检查,在线计算器不需要安装软件,输入数据即可出结果,30秒内完成风险评估;
3.指导治疗:高风险患者可考虑提前干预(如术后长期抗病毒治疗、定期肝动脉造影),降低复发风险;若复发,因监测密集,更易抓住再次手术、消融等根治性治疗机会。
对患者及家属:明确风险,避免“掉以轻心”
1.术后2年无复发不等于“治愈”:需要通过计算器评估风险,高风险患者仍应警惕晚期复发;
2.主动参与随访:根据风险分层了解自身复查频率,避免因“觉得安全”而漏检;
3.复发后不放弃:若晚期复发,早期发现仍有根治机会(如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数据显示,及早发现的晚期复发病例中,35%可接受再次手术或消融治疗,5年生存率达42%)。
杨田教授表示,研究团队未来将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完善POLAR-HCC模型。
1.纳入分子标志物:计划添加AFP-L3、PIVKA-Ⅱ等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基因检测指标(如TERT突变),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率;
2.开展前瞻性研究:在全国更多中心验证POLAR-HCC模型,确保对不同病因肝癌(如乙肝、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的适用性;
3.开发手机APP:将在线计算器整合到手机应用中,患者可自主输入数据查看风险,更便捷地参与随访管理。
为了直面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秦叔逵教授、樊嘉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延续既往合作,共同筹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并于2024年4月27日在济南正式成立。在编委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报社始终坚持建设医学媒体国家队品牌,与广大专家同频共振,以专家视角引领学术报道,以报社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持续产出高质量专业内容,共同推广肿瘤领域科技研究及临床转化成果,助力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肿瘤学编委会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筹办“编委之声”专栏,邀请各位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发挥引领作用,点评肿瘤学术前沿进展,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启示科研学者。专栏将从本期开始,固定每周邀约一位编委发布一篇点评文章,于每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B1版面刊发。
聚焦前沿热点,同思学科发展,共助健康中国,“编委之声”专栏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杨田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