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9日-11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0(CSA & TISC 2020)以线下+线上的形式隆重召开。10月10日上午,大会开幕式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主持,国内外卒中防控领域的同仁及专家学者在现场或通过远程连线、在线观看直播的方式,共襄盛会。
徐安定教授
今年是天坛会20周年,从2001到2020,最初的北京天坛脑血管病周已经发展成为如今参会超过上万人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赵继宗院士
中国卒中学会荣誉会长赵继宗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天坛会走过了20年,影响力逐渐扩大。相信在新一届中国卒中学会的领导下,能够继续把我国卒中领域的临床、研究、科普等方面推向新的高潮,继续推动我国卒中事业发展。今年的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希望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大家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充分学习与交流。
王文志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文志教授表示,天坛会已走过了20年,从第一届只有300人参加到如今上万人的参会规模,从最早的不知名到如今的全世界瞩目,这其中离不开王拥军教授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技术团队、组织团队的共同配合,更离不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王教授谈到,我国卒中防控的形势非常严峻,学会也深感肩上的重大责任,但相信在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把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
Mitchell Elkind教授
美国心脏学会(AHA)主席Mitchell Elkind教授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表达了对天坛会召开的祝贺,同时介绍了AHA及美国卒中学会(ASA)的相关工作,他指出,改善卒中护理是美国医师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相关项目已收集了美国2000多家医院80%以上的卒中患者的数据,帮助改善了数百万卒中患者的治疗。相信相关模式也将帮助中国各地的医院改善卒中患者治疗和护理结果。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致力于中国、美国以及全球卒中防控事业。
2016年,中国卒中学会联合BMJ出版集团推出首部英文期刊暨学会会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担任主编,美国圣约瑟夫医学中心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血管与卒中科主任David Wang教授担任执行副主编与总编辑,并拥有一支来自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组成的国际化编委团队。北京时间2020年6月29日晚,科睿唯安正式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2019),继2016年创刊后的第五个年头,SVN斩获首个影响因子:4.765,在Clinical Neurology学科中排名35位(204种期刊),位列Q1区,成为该学科我国第一本SCI期刊。今年天坛会上,举行了该影响因子的正式发布仪式。
作为卒中领域第一本代表中国在世界“发声”的SCI期刊,SVN将进一步促进国人将更多更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我们祖国自己的期刊上,同时也将致力于吸引更多海外前沿热点研究,为全球卒中领域学术交流搭建沟通的窗口与平台。
The BMJ是世界影响力最大、最受人尊敬的综合医学期刊之一。今年中国卒中学会与BMJ合作推出了脑健康专辑,并已经于2020年10月9日正式上线。
Kamran Abbasi教授
The BMJ执行主编Kamran Abbasi教授通过视频介绍了脑健康专辑的主要内容。他指出,脑健康专辑首先介绍了脑健康涉及的各方面及其重要性,继而探讨了阿尔茨海默病、情感障碍、痴呆、癫痫、单基因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外科疾病等的防治及相关研究与脑健康的相关性等,为更好地促进脑健康开辟了新的窗口。同时,该专辑以两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主题收尾,分别是基于正在进行中的相关研究来畅想脑健康未来的前景,以及结合正在开展的许多全球国际性合作项目,探讨国际合作如何能更好地促进脑研究。这是一系列主题广泛、内容精彩且意义重大的文章。
中国卒中学会在本次天坛会再次设立终身成就奖、中国卒中奖、国际合作贡献奖,以表彰在卒中医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终身成就奖
赵继宗院士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董强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合作贡献奖
Mark Parsons教授
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卒中学会前任主席、《Stroke》、《Internationl Journal of Stroke》等杂志编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荣誉教授
世界卒中日一直是脑血管病领域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健康科普和疾病教育平台。今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在本次天坛会开幕式上发布了今年中国的主题——“医体融合 预防卒中”。
曹景伟副司长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曹景伟副司长表示,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投身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致力于医体融合,推动大健康理念。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医体融合,预防卒中”,这与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不谋而合。推动体育与全民健身加入,预防卒中的行动,是世界卒中组织的呼吁,也是中国政府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将积极投身医体融合预防平台,以实际行动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
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席Michael Brainin教授(左)以及WSO继任主席Marc Fisher教授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到今年世界卒中日的“运动”主题中来,让更多人了解卒中,预防卒中,为卒中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指出,我国卒中终生风险是全球的1.6倍,已取代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需多科干预、干预措施需互补。出血性脑卒中在高海拔地区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一半以上的出血性脑卒中都是急诊住院,其健康危害和社会危害大于缺血性脑卒中。
目前,出血性动脉瘤栓塞治疗逐步普及。而复合手术急诊救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包括两大类:脑出血和动脉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赵继宗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这两类患者进行复合手术的诊断、处理方案。近4年来,天坛医院复合手术团队实施了各类复杂脑血管病复合手术600余台,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300余台。复合手术一体化治疗复杂性脑血管病取得初步经验,显示出其优势。
海南大学骆清铭院士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他指出,脑的连接和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断演化的,能量和信息是高度耦合的,这对解析脑的功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脑的信息和活动还是依赖于最基本的细胞单元,不同的神经元是解析脑功能的基础。
全脑介观神经连接图谱的光学成像从技术层面被称为全脑定位系统(BPS),这种图谱是脑空间信息学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脑空间信息学并不仅仅是图谱,但全脑介观神经连接图谱近两年研究较多。骆清铭院士团队的研究方法和工作为全脑介观神经连接图谱提供了重要成果。特别是显示空间定位信息的神经元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也有很大帮助。骆清铭院士表示,在脑科学的研究中,虽然山路崎岖,漫长而艰险,但不断有惊喜,景色诱人。
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就“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新靶点和新证据”发表演讲。王拥军教授介绍,在中国住院脑血管病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大多数,我国患者数量仍在不断增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目的:降低复发率、降低残疾率、降低死亡率。在降低复发率方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有一些新靶点和新研究,主要包括针对斑块炎症、斑块破裂、凝血方面的新靶点等方面。
王教授谈到,随着临床试验结果的不断获得,给卒中二级预防增加了新的靶点、新的证据和新的药物,卒中二级预防会变得更为高效。王拥军教授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医生能够参与卒中二级预防大型临床试验,为卒中二级预防增加更多的中国证据。
清华大学药学院鲁白教授指出,神经系统的药物研发相对其他系统更为困难。基于30年的研发积累,鲁白教授提出“神经突触修复”理论,聚焦于病理生理,提出了神经保护和突触修复/再生的治疗新策略,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BDNF-TrkB,研发了原创新药——TrkB激动型抗体药,2年后可以进入临床。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有神经细胞的死亡和tau的病理;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在建立中。鲁白教授指出,对于生物标志物,电生理是在体检测人脑突触变化的最好方式,电生理+人工智能的解读可以使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高。对于临床试验的患者选择策略,脑中已有Aβ沉淀,及BDNF-met基因型的患者可使临床试验时间缩短,入组病例数可减少,节约临床试验的成本,提高成功率。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Stephen Davis教授指出,移动卒中单元是一种新型卒中治疗方式,即把医院带到患者面前。目前,世界上有大约30个移动卒中单元,其形式是安装有CT扫描仪的救护车,中国也有,墨尔本移动卒中单元目前已成功运行近3年。目前有很多研究提示,移动卒中单元可促进卒中早期治疗,但要想改变临床实践,还需要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以获得Ⅰ级证据。
Stephen Davis教授相信当Ⅲ期临床试验成果发表的时候,将会进一步推动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在墨尔本,移动卒中单元可以节省大约1小时的治疗时间,有很大的成本效益。Ⅲ期如能获得阳性结果,将有可能写入新的卒中治疗指南。这也会推动中国移动卒中单元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开发出新的轻型扫描仪,放入标准的救护车和飞机中,这将会改变整个局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Mitchell S. Elkind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隐源性卒中的定义、房颤及房性心脏病及其治疗意义。不明原因的栓塞性卒中并不罕见。北曼哈顿卒中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1/3的卒中被认为是隐源性或无法解释的。
Mitchell S. Elkind教授指出,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导致隐源性卒中,房性心脏病就是其中一个潜在原因。在卒中的病因中,慢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只是冰山一角,通过长期心电监测发现的隐匿性房颤可以解释冰面下的某些卒中,可能还要许多其他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房性心脏病,这也许可以解释其他70%的不明原因卒中。也许将来,生物标志物可以代替房颤作为治理的靶点,而无需等待患者发展成房颤,下个十年将是房性心脏病时代的十年。
采写│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扈妍、张丽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