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陈洋洋 钟世顺 梁玮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66岁,以“体检发现食管病变6天”为主诉就诊,平素无吞咽困难,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等不适。
既往史:发现高血压4年,平素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否认肿瘤病史及家族史。
体格检查:腹部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距门齿30cm见片状黏膜发红,予活检,活检病理示鳞状上皮增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见少量炎性坏死物。
入院检查
于当地医院治疗6月余后转至我院复查。行放大色素内镜及超声内镜评估病灶:
• 食管距门齿30cm见片状黏膜充血糜烂灶
• ME-NBI提示IPCL呈B1型
• 碘染可见不规则片状不染区,60S出现粉红征、银色征阳性,病灶处草席征阳性。
• EUS示:病灶处黏膜层增厚,呈低回声,黏膜下层完整。
• 胸部CT平扫+增强:食管管壁未见明显增厚。
• 血尿常规、血凝、生化全套、肿瘤标志物CEA、CA199、AFP未见异常。
术前诊断:
1. 病灶性质:食管糜烂炎,早癌可能;
2. 病灶位置、大小、形态:食管距门齿30cm、大小约2.0cm×2.2cm,环约2/5周,0-Ⅱa+Ⅱc型;
3. 分化程度:高分化;
4. 浸润深度:M1-LPM。
内镜治疗
完善相关检查后,结合放大、色素及超声内镜综合评估,术前高度怀疑早期食管癌病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行ESD治疗,ESD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标本大小约3.5cm×3.0cm。
ESD术后病理诊断:
(食管,ESD):送检食管黏膜,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镜下病变范围约22 mm×9 mm,水平切缘、垂直切缘阴性。周围黏膜灶区间质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并淋巴滤泡形成。
随访
术后3个月来我院复查胃镜, ESD疤痕生长良好,黏膜光整。后在当地医院定期随访胃镜和复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点评
食管LGIN可呈双向转归,部分自然逆转,另一部分则发展为癌。因此对于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我们不能够忽视。需要对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可进一步行放大、超声及染色内镜检查评估病灶。对于高度怀疑有更深病变者,可行内镜下诊断性切除。尤其对于有食管炎、高发地区、家族史、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等危险因素的食管LGIN患者,应积极随访和治疗。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陈洋洋
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主治医师 硕士
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消化内镜分会食管疾病学组 委员兼秘书
福建省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学组 委员
福建省消化病学分会微创介入学组 委员
福建海医会消化内镜青年委员会 委员
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 委员兼秘书
长期从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擅长胃肠镜检查、超声内镜、息肉切除治疗、黏膜下肿物的内镜评估及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等。
钟世顺教授
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肛肠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疾病学组副组长
梁玮教授
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主任
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科医疗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从事消化内镜专业疾病临床、科研、教学、保健工作 33年,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控制局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食管癌专家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早癌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医师福建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福建培训基地主任;福建省委组织部消化内镜干部保健专家;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专委会常务委员;福建省胃肠道肿瘤早诊早治促进联盟主席,福建省医学会理事、福建省医师协会理事。
在食管癌早诊早治领域,勇于树立行业发展标杆,改良发明了多项食管早癌诊疗技术,牵头成立专科联盟及推进食管癌癌症防治战线前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