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辟谣|盘点2017年度九大医疗健康类谣言

2018-01-09作者:壹生肿瘤小编热点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靠谱的谣言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刚刚过去的2017年,你曾经误信过哪些“谣言”?在此,为您盘点出2017年度九大医疗健康类谣言,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一滴血可以验癌症

《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这篇标题党的文章曾一度刷爆朋友圈。文中介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虽然,文中并没有提到“一滴血可测癌症”,但由于标题的强烈引导性,网友们炸了锅。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卢仁泉博士表示,目前全球没有一个肿瘤标志物能百分百诊断癌症。实际上,罗永章本人早前也在接受采访时纠正过“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个说法,准确地说,一滴血可以监测肿瘤,绝非“测癌症”。

临床上,大家比较熟悉的与癌症有关的检测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结果偏高,也不代表得了癌症。那还有没有必要测?卢仁泉博士认为,检测有必要。关键问题不在要不要做检测,而在如何正确对待检测结果。

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

《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所有父母必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此谣言传播甚广,虽然相关公众号被关,相关人员被带回调查,但“反疫苗”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因此立即停止。

传谣者的心态难以捉摸,但毫不夸张地说,即便站在世界医学史的角度,疫苗的作用都是难以撼动的。从古至今,传染病让太多的人失去了生命。如何防治传染病,办法无非几种:切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就是最经济、有效的可以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而疫苗的出现,也消除了一些曾经肆虐的疾病,比如天花、脊髓灰质炎。

对于网络上的“反疫苗”声浪,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强调,那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说辞。根据国家免疫计划,每个新生儿出生,都需要按规定接种疫苗。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二类疫苗需要自费且并不是一定要接种,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有条件、有需要的都应该接种。

大米、粉丝、紫菜都是塑料做的

网络“谣风阵阵”,“塑料”也不知道是得罪谁了,到处背锅。塑料大米、塑料粉丝、塑料紫菜……是否回想起了曾经被“塑料”支配的恐惧?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解释,“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本就是紫菜的特点,凭此说紫菜是塑料做的非常武断。单凭是否好撕开,不能判断紫菜就是塑料膜做的,而且用塑料做紫菜非常容易识别。

粉丝的主要原料是淀粉,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易燃是正常现象,光凭能否燃烧就说它是塑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至于网传的“塑料大米”视频,根本不是在制造塑料大米,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和大米八竿子打不着关系。拿塑料颗粒“假冒”大米会很容易被识别出来,比如同样泡在水泡,塑料颗粒会浮起来,而大米会沉下去,且两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样,根本骗不了人。

网传“四个假和尚到家偷肾”

一则假和尚偷肾的信息又在微信群传播,称在某地来了四个和尚,拿一百元换村民的五分钱,并称和尚拿的纸上有麻醉药,是偷肾的。

内容格式基本如下:注意!!!一家几口全部死光,内脏全被挖,注意!!!某市某镇某村等地区来了四个和尚,说是谁家有五分钱就换一百,这几个人是偷肾的,注意,千万别让他进屋!快快转发告诉更多人,以免孩子,大人上当受骗!!绝对真事!!!千万不要填写他给你的纸,上面有麻醉药,他是偷肾的,一共四个人。接力一下。谁群多转!

对于事件发生的地点,有说是桂林、有的说是高密柴沟镇范家大村的,有说是兰州的,有说是河南的。全国各地都有!看到这里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谣言!并且多地警方已辟谣。

该谣言在桂林朋友圈疯传后,微博@桂林网警巡查执法发布微博,对此事进行辟谣,称该谣言“早在2015、2016年就已经在网络上出现并流传过了,造谣者只是改了一下时间和地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戎瑞明医生指出,这种谣言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有些荒诞,首先手指接触纸片被“麻翻”就不可信,全身麻醉通常需要吸入或静脉注射才能达到效果;其次肾脏移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取肾手术远复杂于一般切取肾脏,需要专业手术团队才能完成,而肾脏移植也需要进行组织配型、肾脏进估,取出的肾脏保存时间也很短,偏远乡村器官保存和运输也存在很大问题。” 

“另外,移植后患者需要服用免疫抑制的药物,因此抵抗力很低,所以一切操作都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上述谣言中“挖出”的肾脏根本无法利用。所以可想而知,网上有谣传说,在马路上睡了一觉,肾脏就被切除了,这个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戎瑞明医生补充道。

戎瑞明医生指出:在中国,刑法对组织贩卖人体器官予以严厉打击,更何况为贩卖器官而杀人。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原卫生部也制定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定》,能实施器官移植手术的大多为大型三甲医院,这些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均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移植程序,器官来源还需经过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核,所以要想移植一个来源不明的肾脏真有些天方夜谭。

“柚红是非多”红心柚为打针染色

“今天买了个红柚子,切开后皮里面那层白色的软软的东西都是红的,以前根本没见过皮里是红的,而且果肉颜色也不均匀,贴着皮的红,中间就不是红的,我觉得像染过颜色一样。”有的网友在网上发帖,真是“柚红是非多”。网友称,市场上买来的红心柚切开后,果肉颜色不均匀,像是柚子被打针染色而成。

有记者对此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通过注射器将颜料注入到柚子中,柚子皮上的针孔部位留下了明显的针孔印记,柚子外形上出现了瑕疵,在柚子内部,黑色液体集中在了被注射到的瓤瓣,其他瓤瓣因有瓤衣包裹相隔,没有受到影响;由于柚子果肉特殊的簇状结构,黑色液体对果肉原本颜色的影响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海绵一样的柚子皮吸收掉了大部分的黑色液体,这些黑色液体会集中在一处。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方微博“@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也对“红心柚子被打针染色”一事进行了辟谣。文章指出,打针瓜果并不现实。因为打完针,瓜果表皮会有明显的针孔,且打针后两三个小时就会发黑,受伤的瓜果会快速变质,对商贩来说得不偿失。

上海市柑桔研究所总农艺师蒋飞指出,柚子被打针染色而成,这是不可能的,就和西瓜注射色素一样不靠谱,果肉的颜色分布是由品种特性决定的。柚子一般有红肉和白肉两大类,红肉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品种,红肉的柚子的果肉大部分颜色分布都不太均匀,还有深红、浅红、红白相间的品种,海绵层也是有的红有的白,不过大部分红肉柚子的海绵层都会有一些红色,并不是人为注射的结果。

举例来说,红肉蜜柚:果肉深红色,海绵层白色;处红柚:果肉深红色,海绵层淡红色;虎尾文旦柚:果肉粉红色或白色分布不均,海绵层淡粉色;坪山柚:中果皮和囊衣浅红色,海绵层淡粉色;垫江柚:果肉有红白两种,海绵层淡红色。

另外,蒋飞农艺师也指出,如果打针注射色素,也就相当于破坏了柚子的表皮。表皮对柚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针孔则给外界细菌打开了通道,这样的柚子非常容易腐败变质,不好保存和运输,这对商家来说也非常不利。

共享单车座上安放艾滋毒针,骑车可能染艾滋

全国多地出现“骑小黄车感染艾滋”谣言,热传有人向共享单车ofo小黄车的车座上安放携带艾滋病病毒针头,一时引发不少网友恐慌。

网上传言称:最近许多座椅上有细小的针,很有可能是有艾滋病人血液的针,大家骑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留意下坐凳,千万不要遭受无辜的罪,想想就很怕有没有?

身边有很多“恐艾”的人群经常会有担心,自己某个地方有破皮,巧不巧正好碰到了一块看似不怎么干净的地方,会不会感染上艾滋病毒?走在马路上,对面来了个人,突然打了个喷嚏,会不会正好有艾滋病毒,自己会不会感染?被蚊虫叮咬了会不会感染上艾滋病毒?“细思恐极”了,人生处处有危险,总有刁民想害朕啊。

那么艾滋病毒真的是无处不在吗?首先,我们要知道艾滋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卢洪洲教授指出,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生存能力很差,只能在人体细胞内存活并复制。艾滋病病毒一旦脱离体液环境,它的存活和感染能力都会大幅下降。在干燥环境中,病毒2小时便失去活性。而且对高温敏感,在56℃条件下10分钟就会失去感染性。对常见消毒剂也很敏感,如70%的医用酒精、0.3%双氧水、10%次氯酸、10%漂白粉、5%来苏儿等等,5分钟即可灭活。

“艾滋病毒在体外其实是很脆弱的,在室外,经过紫外线照射马上就会被灭活。特别是夏天炎热的天气下,即使是真的有携带艾滋病血液的针头,上头的血也很快会变成干燥的血液,是不具备传播性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卢洪洲教授说。

有人会说,共用针头或使用未消毒的纹身设备会有感染HIV的风险,从事医疗护理的工作人员如偶然被HIV污染针头刺伤,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是1/300,这又是为什么呢?对此,卢洪洲教授解释,艾滋病病毒是存在体液里的,离开了人体这个环境就会失活。血液、性液、乳汁是具有传染性,但是“及时的、新鲜的”这三种体液暴露才可能感染。

“在医务环境中,有可能发生医生刚刚给患者抽完血,马上就被针头扎伤的情况,这样才会有感染的可能性。比如,一种廉价的手术——男性的包皮环切术,可以使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减少一半,其原理就是,包皮下是一个非常潮湿的环境,经过性传播,病毒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如果皮肤黏膜破损很容易引起感染,而经过包皮环切术后局部容易干燥,即使感染上一定病毒,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下也不容易存活,即可起到防护的作用。”卢洪洲教授说。

低钠盐=送命盐

“急诊的高钾血症越来越多,追问病史,很多都是用低钠盐。”微信朋友圈疯传一则某肾内科医师的话“低钠盐对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来说就是送命盐”,让很多食用低钠盐的人们恐慌。

事实上,健康人吃低钠盐不仅不会送命,还有益健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袁春华称:“钠、钾都是人体的必需成分,其中,普通食盐氯化钠含量在95%左右,按照我国低钠盐标准QB-2019的要求,低钠盐是在精制食盐中加入10-35%氯化钾盐,即用氯化钾替换氯化钠,其氯化钠含量降至65-80%。低钠盐中除氯化钠之外,还有氯化钾和少量硫酸镁。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尤其是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他们的排钾能力本身就非常有限,如果摄入过多的低钠盐,会引发高钾血症,严重的甚至可引起心脏骤停甚至猝死。但是对于健康人而言食用低钠盐是有益的,增加钾的摄入有助于将钠排出体外,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风险并直接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有水肿、高血压的患者食用低钠盐,还有助于人体的钠钾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中国营养学会则在最新的2016版膳食指南中给出了食盐6g/天的建议。袁春华提醒,低钠盐其实咸味和普通盐是一样的,不能有低钠盐不够咸的心理暗示,导致烹饪时放比普通盐更多量的低钠盐,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手机高频蓝光会致盲

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的《三到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一文中提到——“电子产品中的高频蓝光将增加眼部疾病的风险,甚至3到5年后,眼睛失明的人将会大大增加”,那么蓝光的危害真有这么可怕?

蓝光是波长为380~500纳米的高能量可见光, 因为蓝光的波长相对比较短,所以能量比红光和绿光高,能够直接穿透晶体直达视网膜上。但蓝光并不都是有害的,波长在415~455纳米以内的蓝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被证实能够损伤视网膜。而455~500纳米之间的蓝光是有益的,具有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影响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胡颖称:“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的高频蓝光会致盲,这是夸张的说法,只有人眼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率、高能量的蓝光中,才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之前在社交平台上盛传的‘在黑暗中看手机会导致眼球黄斑病变’也是夸张了。目前临床上黄斑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尽管最近黄斑病变患者有年轻化趋势,但临床上也并无相关研究来验证这和关灯看手机的相关性。”

对于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胡颖主任医生持保留态度,“防蓝光眼镜能否有效预防视网膜光损伤等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结论,国家也未出台相关技术参数标准,市面上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参差不齐。”

胡颖主任医师提醒,保护视力还是要从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抓起,“尽管手机高频蓝光致盲是危言耸听,但是长时间看手机等电子屏会导致用眼过度影响视力,近视低龄化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千万别为了图省事,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作为‘哄娃神器’,3岁以下的小朋友不建议看电子屏,学龄前的孩子每天看电子屏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30分钟,同时也要端正孩子的书写姿势、控制好用眼时间,比如看书半小时就要让眼睛休息5分钟。此外,要在白天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有效地抑制眼轴的拉长,从而抑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强光照射会使瞳孔缩小,让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也能抑制近视的发生。”

口角脓包亲吻孩子可致命

一则“英国13岁少女瘫痪,只因为出生时妈妈的一个吻”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外媒报道,英国一位现年13岁的女孩Melody不会走路不会说话还瘫痪在床,更无法照顾自己,然而这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源于在她刚出生两周时母亲的亲吻而导致疱疹病毒感染且伴有癫痫,虽然当时治好了,但2008年的复发却让女孩瘫痪,失去了行动和说话能力。

这让不少新手爸妈都很惊恐,毕竟口角旁长个脓包啥的很常见,尤其是在冬天干燥的季节,那么轻轻一个吻真会对宝宝有致命威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主治医生王维洁称,要分清口角炎和口角炎口唇疱疹。

“口角炎和口唇疱疹不是同一种疾病,病因和表现都有差异,口角炎不是传染性疾病。口角炎俗称‘烂嘴角’,表现为口角潮红、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营养不良的儿童抵抗力低下,容易化脓球菌感染出现口角及其周围可出现脓疱。口角炎患者张口时易出血,吃饭说话均受影响。口角炎的诱发因素是冷干的气候,会使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口唇干裂时,人们会习惯性地用舌头去舔,促使口角干裂;若从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减少,造成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还会导致营养性维生素B缺乏性口角炎。”

而疱疹病毒是可以通过亲吻的方式传播。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人是单纯疱疹病毒惟一的自然宿主,此病毒存在于病人、恢复者或者是健康带菌者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中。

单纯庖疹是由单纯庖疹病毒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单纯庖疹病毒有两型,第一型主要在口唇、口腔、眼部及颜面,第二型主要在男女生殖器部位。单纯性疱疹感染时,嘴唇及会阴部会产生米粒般大小的水泡,发生单一或群集小水泡,通常都是10个左右集结在一起,主要侵犯皮肤及黏膜,会痒痛。水泡周围的皮肤变红,同时会产生轻微的瘙痒感或发热。经过1-2周时间,疱疹开裂、糜烂、结痂,逐渐结痂脱落痊愈。口唇庖疹主要由唾液(接吻时)或亲子关系之食物传递等相互传染。母亲会阴部有疱疹顺产时会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

王维洁医生提醒,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力缺陷等抵抗力低下的婴儿容易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合并严重并发症(脑炎、脑膜炎等)有致死可能。一般疱疹病毒感染没那么可怕,其传染性比较弱,抵抗力强的宝贝可能根本不发病。

家长患口唇疱疹时如何预防传染给宝贝呢?王维洁医生建议:

1、患者注意避免与宝贝亲吻等密切接触。

2、患者接触宝贝和宝贝物品、用品前需要戴口罩、流动水消毒皂液清洗双手。

3、乳母患口唇疱疹可以继续哺乳,哺乳前流动水消毒皂清洗双手,哺乳时需要戴口罩。

4、宝贝膳食营养均衡、适当体锻增加抵抗力;空气质量好注意带宝贝户外活动空气浴;家庭环境注意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