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玮教授: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5-04-1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早筛早诊
OSA管理的关键起点

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研究表明,我国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的患者达1.76亿,中、重度(AHI≥15次/h)的患者达6600万。因此,早筛、早诊、早治非常关键。
多导睡眠监测(PSG)是经典的睡眠呼吸障碍(SDB)诊断方法。这项检查需要患者在医院的睡眠监测中心内完成整晚睡眠,其对仪器、场地和监测人员的要求较高,普及率相对不高。目前,OSA筛查工具以量表和客观睡眠监测设备为主。
初筛便携式诊断仪(PM)检查也称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HSAT)或睡眠中心外睡眠监测(OCST),是能够同时记录、分析多项睡眠生理数据,并方便移动至睡眠室外(医院病房、急诊室、患者家中)进行睡眠医学研究和睡眠疾病诊断的技术。相对于实验室标准PSG,其监测导联较少,或无须技术员值守,更为简便、实用。HSAT可作为中重度OSA高危人群确诊手段。
目前常用的睡眠量表主要有3种,柏林问卷、STOP-Bang问卷和Epworth嗜睡量表。STOP-Bang问卷可用于体检机构、外科手术前、基层医疗机构、社区人群的高危OSA筛查。
具有下列任何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即为OSA高危人群:①性别: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②具有典型OSA症状;③具有明显的OSA体征;④存在OSA相关合并疾病;⑤一级亲属中有OSA患者。OSA高危人群的特征见表1。
表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的特征

砥砺奋进
我国OSA诊疗领域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OSA诊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王玮教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诊断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PSG仪器不断优化,PM也逐渐普及。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睡眠监测数据的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评估指标更加完善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AHI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来评估OSA的严重程度。此外,北京协和医院肖毅教授团队等国内学者还探讨了低氧负荷等其他辅助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OSA的病情分度和并发症风险。
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对于OSA的治疗,手术已不再是首选方法。中重度患者的一线治疗是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CPAP呼吸机在通气模式、适应程度、通气方法以及配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优化,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口腔矫治器治疗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的OSA患者,口腔科医生不能精准设计矫治距离,需要患者反复去医院进行调整。我们团队开展远程遥控下颌滴定技术,能够精准选择适合该治疗的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精准的治疗方案,也新建了中国重度OSA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治疗的适应证。
临床研究不断涌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庆云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韩芳教授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欧琼教授等许多学者在睡眠领域的基础、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研究为OSA诊疗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202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睡眠医学首次被列为内科学(二级学科)下的独立三级学科。这标志着睡眠医学作为独立学科被正式认可。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也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设置心理门诊、睡眠门诊,为OSA等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服务。

携手共进
多学科协作的OSA诊疗模式

王玮教授指出,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涉及多个学科,各学科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OSA为例,主要涉及呼吸学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颌面外科等。呼吸学科作为睡眠呼吸障碍的核心学科,负责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以及呼吸机治疗等主要环节;耳鼻喉科在考虑手术治疗时发挥关键作用;口腔科则专注于口腔矫治器治疗;颌面外科则针对一些颌面部结构异常导致的OSA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此外,随着对OSA并发症认识的深入,心血管学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也逐渐加入多学科协作中来。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团队(MDT)模式日益成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在1994年就建立了睡眠呼吸实验室,近年来更是建立了包括呼吸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正畸科、心理科等多科室在内的合作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各科室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最适合其个体情况的精准治疗方案,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点、并发症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从而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智能时代
互联网医疗的广阔前景

王玮教授表示,互联网医疗在OSA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互联网平台,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睡眠监测,并将数据传输给医生进行远程分析和诊断;患者在家进行CPAP治疗,通过智能设备与手机APP的结合,治疗数据可实时上传至云端,医生在办公室即可随时查看,实现对患者的远程监测和个性化管理。这些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便利性,还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能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追踪。
患者教育是互联网医疗的另一大优势。大众对OSA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治疗依从性也有待提高。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患者可以获取丰富、科学的疾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确诊患者则能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自我监测和管理,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记录每日睡眠和治疗数据,上传至平台供医生参考,医生据此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行为和治疗效果。
此外,互联网医疗在大数据分析和科研支撑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构建大型数据平台,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OSA患者数据,医生能够深入探究OSA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效果评估等,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才培养
单修助力规范化诊疗与专业队伍建设

为提高睡眠呼吸障碍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共同设立的睡眠医学单修项目在全国开展。王玮教授指出,这一举措对于推动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睡眠医学单修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全国已有35家单修基地,每年招收约400名学员,涵盖3个月和6个月不同内容的课程,分别针对医生和技师两个层面进行培训。
该单修项目的开展,为有志于从事睡眠呼吸障碍诊疗的专业人员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统一报名、培训、结业考核和证书颁发,确保了培训的规范性和质量,使学员能够迅速掌握相关技术,回到各自单位后开展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工作,从而满足我国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规范的医疗服务。

小结




我国在OSA诊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学科协作和互联网医疗的应用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不断优化筛查方式、提高诊疗水平及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必将推动整个领域迈上新台阶,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元璐采访整理,感谢王玮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