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K- mini-Crush技术剖析(2):步步到位,慢就是快!|中山PCI解码第36篇

2019-08-27作者:壹生心血管学院资讯
冠心病

微信截图_20190827114616.png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黄浙勇  副主任医师

可先阅读上篇:DK-mini-Crush技术剖析(1):步步到位,慢就是快!|中山PCI解码第35篇

关键技术1:rewire技术和分支开口优化技术

在所有双支架技术中,Crush技术的导丝rewire最为困难。因为crush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边支支架的挤压(crush),优点是保证了支架全覆盖,缺点是边支开口形成2种特殊的空间结构:一是边支开口的支架变形和支架外间隙形成;二是主支支架后边支开口存在2-3层支架结构。由此不难理解,为何经典crush技术导丝rewire失败率高达20-30%!

为易化导丝Rewire,演变诞生了DK-mini-Crush技术。

Mini-crush将边支支架突出度从3~5mm减少到1-3mm,减少支架重叠的同时减少了支架外间隙面积;DK-Crush主支支架前增加一次球囊对吻,减少支架外间隙,而且打开网孔。但即使是DK-mini-Crush时代,分支导丝rewire的失败率仍然高达10%%。

显然,易化导丝rewire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提高术者导丝掏孔水平(前述)外,术前需要根据分叉病变角度预测rewire难度,更为关键的是术中不折不扣的实施边支开口优化措施。

1、分叉病变的角度和钙化。

主支角度(angle C)越大,主支支架在分支开口处的网孔就越小,从而增加导丝rewire和球囊通过难度(图12)[1]

分支角度(angle B)越大,支架外间隙越大,导丝越容易走行在支架外间隙(图13)。另外,病变钙化也显著增加rewire失败率。

一旦遇见这三类分叉病变,慎重选择crush技术,如选用,必须严格采用分支开口优化技术(详见下述)。


图片1.png

图12 主支角度(Angle C)越大,主支支架在分支开口处的网孔就越小,降低导丝rewire和球囊通过成功率[1]

图片2.png

图13 分支角度越大,分支支架挤压后形成的支架外间隙越大,导丝越容易错误rewire

2、分支开口优化技术

记住,导丝rewire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并非导丝本身,而在于分支开口部位支架的优化预处理!

只要分支开口支架(不管分支支架和主支支架)充分扩开并贴壁(表2), “开正道,堵歧途”,rewire的成功就几无悬念。否则,rewire导丝不易通过,即使通过也容易进入支架外,导致支架变形。

事实上,最初经典Crush技术十分简单,只有“分支支架释放-主支支架释放-rewire和对吻”3个步骤,缘何越变越复杂?

增加的步骤,都费尽心机的“不放过任何一次贴壁分支开口的机会”,我们称之为“分支开口优化技术”。它是rewire成功的基础,也是DK-Crush成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图1,DK-Crush可以简化为“边支支架释放-分支开口优化-主支支架释放-分支开口优化”4个步骤。

表2 分支开口优化技术

表1.png

3、rewire位置:避开支架外间隙

单支架技术球囊对吻时,rewire最佳位置是分支开口的远端网孔[2]。该位置球囊对吻后人工支架嵴最短,分支开口形态学最佳,嵴对侧有部分支架梁覆盖。这个规律也适用于Culotte技术和T支架技术。

唯独crush技术,与众不同[3]

这里必须理解支架外间隙的概念。边支支架挤压(crush)后变形,在分支开口的挤压段的对侧壁,也就是嵴部位,形成了“分支支架-主支支架-分支开口血管壁”之间的三角形的支架外间隙(gap)[4](图14)。该间隙的本质是支架外!

rewire导丝若从分支开口远端网眼(特别是贴近分叉嵴处)进入,容易进入支架腔外间隙,此时后扩张可显著增加该间隙,导致分支开口局部无支架覆盖(图15-16)[4, 5]

为确保导丝是走行于分支支架腔内,第一次Rewire时,导丝从边支支架近端网眼(分支开口近端1/3处网眼)穿过;第二次Rewire位置尽量位于边支开口中部网眼(分支开口近端1/2处)穿出。

确认rewire导丝位置的方法:两个正交(至少>30 度)体位造影,主支血管IVUS或OCT检查。

事实上,介入过程中很难识别rewire导丝有无进入该间隙。尤其是边支支架挤压部分并非都位于主支的边支侧,实际位置常常偏离轴线。因此支架外间隙位于分支开口的远端,偏前偏后就不得而知了。

图片3.png

图14 分支支架受挤压(crush)后,嵴部位往往留有支架外间隙(黑色)

图片4.png

图15 rewire导丝从主支(A)的分支支架挤压的对侧进入支架外间隙(B),然后进入分支支架内(C),球囊扩张后导致分支开口支架被挤压,局部无支架覆盖(黑色箭头)[4]

图片5.png

图16 Rewire导丝从分支开口远端网眼进入,导丝走行于支架腔外,球囊扩张后导致局部无支架覆盖[5]

关键技术2:球囊通过技术

一般情况下,边支导丝重置后,2.0mm球囊可以通过支架网孔。有时,即使导丝位于边支真腔,球囊也难以通过。怎么办?(表3)

表3 分支球囊进入困难处理对策

表2.png

DK-Crush病例

64岁男性,劳力性胸痛6个月。有高血压和吸烟病史。造影显示前三叉病变,左主干远端和前降支、回旋支近段狭窄大约85%。

6F EBU3.5指引导管,Runthrough、Sion导丝导丝送至前降支和回旋支远端,IVUS检查示左主干、前降支近端和回旋支近段弥漫性纤维钙化性斑块形成,前降支MLA 4.04mm2,回旋支MLA2.67mm2,左主干MLA3.94mm2

患者为真性前三叉病变,前降支和回旋支血管均粗大,决定采用DK-Crush双支架术。

图片6.png

图1 冠脉造影和IVUS显示前三叉严重狭窄

图片7.jpg

图片8.png

Sprinter2.5*15 mm球囊10 atm*10″分别扩张前降支和回旋支开口

图片9.png

序贯送入回旋支支架(Firbird2 3.0*29 mm)和前降支球囊(Quantum 3.5*15 mm)

图片10.png

左主干-回旋支支架Firbird2 3.0*29 mm以12 atm*10″释放,近端突入左主干3 mm

图片11.png

稍回拉支架球囊18 atm*10″后扩张回旋支开口

图片12.png

撤出回旋支导丝,左主干-前降支预埋Quantum 3.5*15 mm球囊16 atm*10″充分挤压支架

图片13.png

第一次rewire回旋支导丝,Sprinter 2.5*15 mm球囊10 atm*10″扩张回旋支开口处支架侧孔

图片14.png

Quantum3.5*12mm和Quantum3.5*15mm球囊12atm*10″完成第一次对吻

图片15.png

左主干开口-前降支近段支架Firbird2 3.5*18 mm定位

图片16.png

左主干-前降支支架12 atm*10″释放

图片17.png

稍回拉支架球囊18 atm*10″后扩张

图片18.png

Quantum 4.5*8 mm球囊16 atm*10″完成支架近端优化(POT)

图片19.png

第二次rewire回旋支导丝,Sprinter 2.5*15 mm球囊10 atm*10″扩张回旋支开口处支架侧孔

图片20.png

Quantum 3.5*12 mm和Quantum 3.5*15 mm球囊16 atm*10″分别扩张回旋支和前降支支架,12 atm*10″完成第二次对吻

图片21.png

Quantum 4.5*8 mm球囊16 atm*10″完成支架近端优化(POT)

图片22.png

最后造影和IVUS结果

小结

个人认为,Crush成功的关键是不放过任何一次贴壁分支开口的机会,而且是充分贴壁!开正道,堵邪道,导丝rewire才能顺利。请记住:步步到位,慢就是快!

【参考文献】

1. Elbasan Z, Akilli R E, Kalkan G Y, et al. Predictors of failure of final kissing-balloon inflation after mini-crush stenting in non-left main bifurcation lesions: importance of the main-vessel angle. J Invasive Cardiol, 2013, 25: 118-122.

2. Alegria-Barrero E, Foin N, Chan P H,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guidance of distal cell recrossing in bifurcation stenting: choosing the right cell matters. EuroIntervention, 2012, 8: 205-213.

3. 肖丽燕, 分叉角度、边支rewire位置对DK-Crush双支架置入后分叉部支架形态学影响的体外研究. 2016, 福建医科大学.

4. Ormiston J A, Webster M W, Webber B, et al. The "crush" technique for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stenting: insights from micro-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 of bench deployments.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08, 1: 351-357.

5. Zhang J J, Chen S L. Classic crush and DK crush stenting techniques. EuroIntervention, 2015, 11 Suppl V: V102-105.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