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CNA2025)于8月7—1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晨教授作了题为“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陆晨教授进行访谈,围绕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技术优势、临床局限及疗效评估等问题展开探讨。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高通量血液透析的长板与短板
所谓高通量血液透析,其核心特点为“高”这一关键要素。此“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指的是血液流经透析器与滤器时,与滤器相关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反应,涵盖炎症反应、微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补体激活等。从理论层面而言,此类生物相容性反应程度越低越为理想,故而高生物相容性意味着不具备上述反应特征。
其二,高通量特性。具体表现为其超滤系数(Kuf值)大于20ml/(h·mmHg),此为衡量透析器对溶质清除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三,高通透性。即对β₂-微球蛋白的清除率>20ml/min。
上述三个关键指标相互关联、组合多样,理论上可形成2×2×2=8种组合情形。其中,同时具备高生物相容性、高通量及高通透性特征的组合模式,即为高通量血液透析。
历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与发展,高通量血液透析已成为一种技术成熟、疗效确切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其显著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提升透析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物相容性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实现“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治疗目标。
然而,任何治疗技术均存在其局限性。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由于透析膜通透性较高,易发生反超滤现象,即透析液中的水分反向渗入血液侧;其二,治疗过程中存在病毒传播风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的播散;其三,可能导致营养物质的大量丢失;其四,药物清除率增加,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适时调整给药方案。
综合评估,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优势仍显著优于其局限性。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技术,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弥补其不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要求我们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突破已有血液透析治疗模式的束缚,通过持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推动血液净化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透析疗效评估:近期与远期目标的动态平衡及策略优化
对于透析治疗而言,患者疗效无疑居于核心地位,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亦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透析疗效的评估需兼顾近期与远期双重维度:
就近期疗效而言,主要体现为对Kt/V值、URR值等透析充分性指标的优化,以及容量负荷的改善;
而远期疗效则聚焦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与合并症,包括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改善微炎症状态等临床结局。
在稳定透析治疗阶段,临床关注重点更倾向于远期疗效的持续改善。在应激状态下,治疗策略需相应调整,近期疗效的即时评估与干预则更为重要。这种动态调整的治疗策略,体现了基于临床情境的科学决策思维,符合医学诊疗的基本原则与逻辑规范。
陆晨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常委、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
新疆欧美同学会(新疆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兼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新疆医学会副会长兼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采写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晨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