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不要被骗了!红酒、洋葱、醋都不能软化血管!医生:记住这4点最有效

2019-08-16作者:论坛报木易经验
冠心病

人到中年最害怕的就是“动脉硬化”,因为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中风、心肌梗死都跟动脉硬化有关。于是各种“软化血管”、“检测血管健康”的偏方传播甚广,让很多人深信不疑。比如,每天一杯红酒、每天喝点醋、多吃木耳、黑豆、洋葱等。但是,这些「偏方」真的有用吗?

  1. 吃洋葱、木耳软化血管?假!

很多老年人坚信通过食物可以软化血管,比如洋葱、木耳、茄子、生姜、大蒜、西红柿、香菇、山楂、黑豆等等。这些食物都是健康食谱的一部分。但是,单独说某种食物具有软化血管的神奇作用,那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医生提醒:如果只想通过饮食来软化血管,而拒绝配合医生的指导和治疗,可能会加重血脂紊乱,对老年人来说是很危险的行为!

2. 喝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假!

红酒中含「白藜芦醇」有利心血管健康的说法非常流行,但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红酒当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有限,靠喝红酒喝进去的那点根本达不到实验研究中的效果。

医生提醒: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酒精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个疾病都有直接关联。摄入的酒精无论多少,对人体都是有害的。至于软化血管,更是无稽之谈。

3. 吃深海鱼油,能软化血管?假!

深海鱼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确实比淡水鱼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也确实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血管,让血管保持弹性。

医生提醒:鱼油质量参差不齐,不建议大家随意购买食用。

4. 喝醋,可以软化血管?假!

提出喝醋软化血管的人士是听说过醋泡鸡蛋后,蛋壳会软化,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喝了醋以后,醋就会把人的血管也泡软掉。但是!醋不可能直接到达血管里,体内环境也不会轻易地受到食物来源的酸碱体系的影响,因此不可能通过多喝醋就软化血管。而且,如果血液真变成酸性,对人是有害甚至致命的。

医生提醒:直接大量喝醋,醋的酸度太大,还会损伤胃黏膜,食用过量会灼伤食道。

真相只有一个:血管老化只能延缓,不能逆转!

每个人的血管都会发生动脉硬化,都会出现斑块,就像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血管一旦老化、硬化,就很难再回到年轻时的「柔软」状态,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缓血管老化」。

做对4件事,才能延缓血管粥样硬化!

1.科学运动,尤其推荐「步行」

想要逆转早期动脉硬化,最管用的就是——走路!有研究表明,步行对动脉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坚持步行可以达到降胆固醇,降血压,以及减重的目的,另外步行还能加速血液循环,这些都对改善动脉硬化十分有利。

2.管住嘴非常关键

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少吃糖和主食,适当吃些粗粮,多吃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水果、蔬菜。建议可适当多吃富含钾、碘、铬的食物。

3.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 戒烟戒酒: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酒精会促使动脉硬化的软斑块破裂,造成血栓形成。所以,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必须提到。

  • 别熬夜,保证睡眠: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加速血管的硬化和堵塞。

  • 调整恶劣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心情愉悦状态下人的血压也比较平稳,平稳的血压对血管的冲击力也比较温和,对心血管患者是非常有益的。

  • 积极控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都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诱因,若患有此类慢性病,应尽可能的将其保持在理想的水平。

来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