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听“音”识病│附医者必知的听诊器“进化史”

2018-07-22作者:壹声人文
心脏疾病心脏听诊

1816 年,法国医生雷奈克(Laennec,1871-1826年)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听诊器,他用木头制作了长23cm,宽4cm的圆管状永久性听诊器,并将自己在患者胸部听到的声音和疾病联系起来思考,从而作出不同的疾病诊断,因而被后人称为“胸腔医学之父”。200年来,听诊器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基本工具之一,其魅力迄今未减弱,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听“音”识病,切勿轻视听诊的作用:从3则病例谈起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级会诊中心  刘嘉玲

病例1

患者女性,19岁,因突发剧烈持续胸痛急诊。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抢救后做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发现右冠脉严重狭窄,置入三枚支架。因病因不明,术后再做床边听诊,才发现右颈动脉有Ⅲ级杂音,右骼动脉无血管搏动音,此时才考虑大动脉炎诊断,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动脉炎(广泛型)。

本例是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大动脉炎,听诊为本例诊断指引了方向。

病例2

患者女性,18岁,因高考体检发现高血压、舒张压高达110 mmHg来就诊。

进行体格检查,听诊与测血压发现下肢舒张压达130 mmHg,肾动脉听诊区(右)有Ⅲ级收缩期杂音,且腹主动脉、右颈动脉亦闻及杂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动脉炎(广泛型)。而高血压是肾动脉狭窄的表现。

病例3

患者女性,20岁,发热,原因不明,当地医院给予一般治疗,但10天后仍发热。转入本院后经仔细体格检查,发现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提示其发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本例患者初诊时,若发现心脏杂音,即应先做血培养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而不应盲目采用抗菌药治疗。

上述实例足以证实在当今影像学检查盛行的时代,听诊检查仍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步骤,能在第一时间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切勿轻视听诊的功能与作用,勤学苦练听诊本领并应用好这一检查手段是临床工作的基石,而床边仔细问诊与望、触、叩、听等检查可为精准医学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忽视床边检查常是诊疗错误的主要原因。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6年7月21日

医者必知:听诊器“进化史”

Laēnnec的听诊器

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发明听诊器”的故事。在听诊器出现之前,医生们采用的是“直接听诊法”。就是把耳朵贴在病人身上直接听。

1816年,法国医生Laēnnec在接诊一位贵族小姐时,不好意思采用“直接听诊法”。他找来一张硬纸,卷成一个圆筒,一头按在病人的胸部,另一头紧贴在自己耳朵上,顺利完成了听诊。

(有同学会说,法国人也这么封建啊。谁说不是呢?)

1.jpg

直接听诊法,确实有点儿不雅

2.jpg

羞涩的Laēnnec和他的女病人

之后,Laēnnec使用各种材料,经过几年实验,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木质听诊器。181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巨长的书:《论间接听诊法及主要运用这种新手段探索心肺疾病》,“间接听诊法”从此横空出世。书中详细介绍了听诊器设计原理,而且此书连同听诊器一起出售。(有商业头脑啊,相当于出版一本《放射影像诊断原理》搭配卖CT机,这人当医生真是浪费了…)

再后来,人们不断地对听诊器进行升级改造。

1828年,听诊器的钟件变成漏斗形,耳件变小。

1843年,双耳听诊器出现。

1851年,听诊器胸件上安装了有弹性的薄膜。

1855年,双耳听诊器出现了可弯曲的管子。

1894年,带硬质震动膜的听诊器出现,称为“扩音听诊器”。

1925年,把钟件和硬质震动膜结合在一起的胸件出现,听诊器这才算是定型了。

3.jpg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直接听诊法和间接听诊法共存

4.jpg

这就是那本大牛的《论间接听诊法及主要运用这种新手段探索心肺疾病》De l’Auscultation Médiate ou Traité du Diagnostic des Maladies des Poumons et du Coeur

5.jpg

最初的听诊器,就像笛子,所以也叫“医生之笛”

6.jpg

后来,就改进了

7.jpg

以前,有个听诊器是很牛叉的事情。这位医生有两个听诊器,任性啊任性...

8.jpg

这件古董听诊器绝对是艺术品啊

9.jpg

后来,听诊器就逐渐定型了。上个世纪初还出现过两个听头的听诊器,说是可以听出“立体声”。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啊...

听诊的未来

听诊器在不断发展。 

2012年,墨尔本大学的四名学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听诊器,这种听诊器具备记录传声器,可以便捷地将病人的听诊结果直接通过手机传送,用于医生远程会诊。他们获得了那一年的微软创新杯。

13.jpg

插在手机上的听诊器

如今,具备蓝牙等各种功能的电子听诊器已经应用于临床,听诊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读到过一些谈论听诊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说现在门诊就诊时,很多医生不再听诊,而是直接开出一些化验单和检查单。有些人认为,这是医院“以检养医”的结果;有些人认为,这表明现在医生的临床基本技能降低了。这些问题确实也都存在。但,这些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对很多病人来说,听诊其实是一种沟通,是一种来自于医患人员的安慰。少了听诊,他们就觉得医疗残缺不全。

大家都很清楚,终将有一天,可以完全由电脑来“听诊”、并作出判断。甚至,以前听诊的传统诊断价值,也会被其他先进的诊断技术所完全取代。

但是,这一天还没有到来。

所以,现在,无论从诊疗角度,还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我们都还是要尽可能地完成“听诊”这一医疗必备步骤。同仁们,请戴起你的听诊器。

会有同仁问,等到真的不再需要听诊器的时候,我们怎么样给病人传递人文关怀呢?我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

或许,这个答案,要如同听诊器的发明与演变那样,历经岁月的磨练,才能来到人们的面前。

10.jpg

所有的老师在上“听诊”这一节课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一定要把听头捂热了在给病人听诊。不然,病人就像这个小猩猩...

11.jpg

1953年,一位法国的盲人医生给婴儿听诊。其实,不管是直接听诊法还是间接听诊法,都是暖暖的关爱。

00.jpg

让我们再一次向听诊器的发明者Laēnnec致敬

来源: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