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天天念叨的“偏心靶征”,原来是这个病!

2021-04-02作者:论坛报沐雨经验
脑血管病非原创

弓形虫脑病作为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包囊反复破裂释放滋养体侵入邻近的细胞,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引起脑实质的损害进而出现相应症状。


由于病灶具有空间多发性,最常累及基底节,其次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小脑和丘脑,故其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发热、神经功能缺损、抽搐、意识障碍、视觉改变、认知功能障碍。


弓形虫脑病的确诊需要脑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但由于该法的有创性,难以实施,故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改变以及弓形虫免疫学检测,头颅CT检查一般表现为单或多个低密度病灶


MRI检查较CT敏感,典型表现为颅内多发长T1和长T2信号、DWI高信号、T2 FLAIR高信号,增强MRI可见环形强化,典型表现为“偏心靶征


本文通过大篇幅展示影像图片,来加深认识弓形虫脑病的相对特异征象——偏心靶征





男,33岁,HIV感染并弓形虫脑病;图1显示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皮层下区、基底节区及丘脑,病灶T2WI呈高信号,可见周围水肿带;图2、3呈现DWI低信号,ADC图像高信号。图4、5显示脑实质多发病灶,可见结节(箭)、环形 病灶(粗箭),部分环形病灶可见“偏心靶征”(细箭)。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12.png


男,21岁,发热、头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弓形虫脑病。图1 T2WI双侧额叶、颞叶、枕叶多发囊性高信号,病灶周围有水肿;图2 DWI显示脑内病灶不受限;图3 MRS示胆碱峰(Cho)升高,可见氨基酸峰、脂质峰、琥珀酸盐峰,提示感染性病变;图4、5 T1WI增强,脑内多发环形强化,可见“偏心靶征”;图6 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典型的偏心靶征;图7、8 FLAIR增强,环形强化及偏心靶征较T1WI增强更明显。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15.png


男性,78岁,因"左侧肢体无力、麻木1d",寄生虫免疫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及脑脊液弓形虫抗体IgG阳性、IgM阴性,最后诊断:弓形虫脑病、肺癌(低分化腺癌)、肝脾转移癌。图A~H: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右侧顶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各有一小结节状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DWI高信号,病灶内出现坏死液化,其周围均可见片状水肿带,"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 ,水肿带无强化(箭头);I~L:胸部CT平扫+增强示右肺尖见直径约3.66 cm团块影,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肝左外叶见一直径约3.5 cm环形强化影、脾脏实质内见一直径约1.71 cm类圆形环形强化影(箭头)。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17.png


弓形虫脑病患者,左顶叶脑表面环形强化病变,可见“偏心靶”征(细箭头),近中线侧壁增厚(宽箭头),周围水肿明显,弥散加权成像未见扩散受限。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20.png


弓形虫脑病患者头颅MR平扫+增强:病变性质以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为主,典型“偏心靶征”,周围见水肿带,有占位效应。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22.png


AIDS合并脑弓形虫脑炎。a:CT示左侧小脑半球见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模糊,相邻四脑室受压变窄,CT值21~66HU,提示病变内有出血;b:MRI检查压水像显示左侧小脑半球见混杂信号影,周围可见水肿带;c:MR增强示左侧小脑半球病变呈环状强化,病变内部未见强化。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24.png


患者,男,以反复咽痛、发热、腹泻1年余,头痛、意识障碍3天入院,HIV合并脑弓形虫脑炎。a、b:MRI 增强检查显示左侧基低节区及右侧额叶见环形强化多发结节影,周边水肿带强化不明显;c:MRI冠状位增强扫描结节灶位于左侧脑室前角旁,呈“偏心靶征”。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27.png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图1~3 首诊患者的轴位MR图像,分别为T1WI、T2WI、T1Wl+C序列,病灶(黑箭)呈长T1长T2信号,T2WI病灶轴位可见不规则水肿带,中心信号低呈“靶征”,增强后病灶不规则多环状显著强化,中线可见无强化坏死区;图4~6 治疗6周后对应序列MR图像,提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29.png


男,39岁,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图A:T1WI序列,两侧基底节区及两侧大脑皮髓质交界区见大片状水肿带,内见类圆形低信号影;B:T2WI序列,右枕叶病灶边缘见稍低信号环;C~D 增强后病灶呈环状,结节状强化,呈“偏心靶征”。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31.png


女,40岁,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图A:T1WI序列,左侧颞叶区团状低信号病灶,周缘见大片水肿带;B:T2WI序列,病灶内信号不均匀;C:增强后冠状位左侧颞叶区病灶呈环状及结节状强化,呈“偏心靶征”;D:抗弓形体治疗2月后复查显示病灶强化程度明显减退,病灶范围明显缩小,水肿减轻。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34.png


图1~5患者,女,28岁,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头痛数周,无发热,颅脑MRI(图1-4)显示病变位于右侧额叶,呈结节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变呈“偏心靶征”改变,内层高信号层欠完整。2月后复查(图5),右侧额叶病变基本吸收。图6 患者,女,22岁,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发热1周,头痛半年。颅脑T2-FLAIR序列显示左侧豆状核病变呈“外高内低”样信号改变。图7~8 患者,男,40岁,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头痛数天,无发热,颅脑MRI显示左侧小脑半球病变一年后仍然有少量残留(图7首次检查,图8一年后复查)。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36.png


图1a~1d 女,3l岁,弓形虫脑病。图1a,1b“环”外缘和中心DWI高信号(b=1000),相应ADC图为低信号,提示扩散受限,而“环”本身未见扩散受限。图1c,1d分别为增强扫描1min、延迟1h,可见“环”厚度增加;图2a~2e男,46岁,弓形虫脑病左颞叶病变切除术后。图2a,2b右侧颞叶DWI高ADC高信号灶;图2c,2d右侧颞叶病变环形强化,图e左颞叶病变切除病理切片(HE染色10×10):坏死区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PCR弓形虫阳性。




图1~3  25岁,男性,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 T1WI(图1)及T2WI(图2)平扫显示右侧基底 节区片状异常信号影,信号不均匀,占位效应明显,周围见水肿带;增强后病灶呈多发环形强化,呈“偏心靶征”(图4~5),壁厚不均匀,环完整,周围水肿带不强化。




图1~4  男,31岁,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因头痛、恶心呕吐入院,头颅MRI显示颅内多发病灶,患者左侧基底节区弓形虫脑病病灶,T1WI病灶呈低信号,伴周围水肿,轴位脑室受压;T2WI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周围水肿显示更清楚;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图1:T1WI,图2:T2WI,图3:T1WI增强轴位,图4:T1WI增强冠状位);图5~8 同一患者,抗弓形虫药物治疗26天后复查影像好转。


微信图片_20210317155548.png


男,32岁,头痛、左上肢运动障碍、言语不利,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A、B显示病灶在额上回,F~G:DTI显示病灶区纤维稀疏,周围纤维束受压移位。


弓形虫脑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肿瘤化疗后、HIV感染等,免疫遭受破坏,弓形虫脑病的MRI表现特点主要有:

①弓形虫脑病的发病部位以额叶、基底节及丘脑和脑干为主,而脑室、脑室管膜很少受侵;

②颅内见多发病灶,其形态以类圆形或结节状为主;

③病灶的MRI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如果病灶T1WI出现高信号,考虑为病灶内少量出血的可能;T2WI多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的强化形式主要表现为环形强化、花瓣样和结节样强化;MRI病灶未见明显强化也占一定比例(大约36%)。


磁共振T1WI增强后的“偏心靶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病灶的 “靶征”通常至少有3个不同的层面组成,最内层是有强化的中心,中间是低信号的一层,最外层是高信号强化层,但是经常内层的高信号欠完整;偶尔T1WI 上的“靶征”只有两个层面组成,内层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外层为环形强化带。


研究中有学者发现弓形虫脑病局部脑组织发生凝固性出血性坏死,病灶内的液化坏死区主要成分为炎症细胞、弓形虫及蛋白质,水分子弥散受限,ADC值有降低。


弓形虫脑病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脑囊虫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发性硬化、脑结核等,而当患者合并有颅外肿瘤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时,可显著增加诊断难度,应积极完善头颅MRI,而“偏心靶征”也并非弓形虫脑病独有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病史,完善寄生虫抗原、抗体检测,对诊断及鉴别也极为重要。


来源:神经病学医学网(作者:玄之玄)

转载已获授权,其他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