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1月3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在天津举行。会议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曦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生物治疗领域最新进展进行分享,并对这些技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提出独到见解。
专家简历
张 曦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军队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军队课题重点项目、重庆市冲刺项目、重大课题等52项
在JCO、JHO、JAMA Oncology、Blood、Lancet Haematology 、JCI、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6篇
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8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
The Lancet,JHO,Nat Cell Biol, Leukemia,The Lancet Ha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请您分享一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生物治疗方面,您和您的团队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张曦教授:近十年来,我们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生物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基础研究层面,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并创新性提出“重塑造血微环境”的理论。这一理论将造血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其中造血干细胞如同“种子”,而微环境则是滋养“种子”的“土壤”。我们深刻认识到,“种子”与“土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们通过基础研究,致力于重塑造血微环境,以优化血液生态,从而彻底地根治血液肿瘤,并进一步完善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多项具体成果。在血液病的诊断方面,我们除了沿用常规的诊断方法外,还新增了造血微环境相关项目的检测,如细胞因子、tsRNA、循环肿瘤细胞等。这些检测手段使我们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血液病或血液肿瘤的早期信号,从而实现早诊断、早分层、早治疗的目标。
其次,在治疗层面,我们基于“重塑造血微环境”的理论研发了几项创新技术。其中,我们创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早中晚期间充质干细胞(MSCs)续贯输注预防移植并发症的体系,实现了“种子”与“土壤”的共同移植,极大地提高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此外,针对移植后复发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和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新策略,有效降低了移植后的复发率,相关文章已经发表,为我们移植后复发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针对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我们研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NK细胞(CAR-NK)免疫疗法。这些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并正在逐步向成药转化。
综上,基于“重塑造血微环境”的新理论,我们在诊断、治疗和预防三个层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桥技术”,整体提升了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
您认为这些技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张曦教授:当前,中国血液学科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断涌现出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展望未来,我们的技术将沿着多个方向持续发展和丰富,为血液病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精准智慧诊断方面,我们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如今,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精准诊断结果,更是将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融入诊断过程中,以更高效地提取和分析疾病信息,这将有助于我们实现疾病的早诊断、早发现,以及更精准的分层和评估,为后续的治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治疗手段方面,我们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当前,小分子靶向药、抗体类药物以及CAR-T细胞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新型间充质干细胞研发和应用也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新兴治疗手段都朝着高效低毒的方向不断迈进,相信在它们的加持下,中国血液病领域,特别是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毒副作用也会大大降低,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
此外,我们还特别关注老年血液病的治疗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白血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前瞻性地拓展技术应用范围,力求为老年血液病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机会。过去,由于年龄、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许多老年患者可能会选择放弃治疗。但是现在,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身体状况的改善以及经济条件的提升,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出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创新技术,以满足老年血液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推动血液病治疗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未来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张曦教授:对于上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我认为可能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创新技术的迭代与更替将加速进行。当今时代,技术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我们亲眼目睹了新技术如何迅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甚至多个新技术同步推进。随着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将迎来更多新技术的涌现和迭代。这些新技术的不断更迭,将极大地推动我们现有治疗体系的更新和完善,甚至可能带来颠覆性的治疗效果。
第二,创新技术的融合将成为关键。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比较单一技术的优劣,或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作为医者,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治愈患者。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效手段,将它们进行联合、整合乃至融合,以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延长他们的生存期,就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新技术的融合有望带来更为显著和强大的治疗效果,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第三,我们应推广一种集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治疗模式。面对繁多的药物选择,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合理搭配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在考虑药物治疗时,我们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效应。此外,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方面。我们不仅要追求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要确保他们治疗后能够有尊严地回归社会,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展望未来,我们的视野将更加开阔,致力于选择高效并且助力优质生存的治疗方案。我相信,只要我们整合好现有的血液治疗手段,中国的血液病患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期待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治愈机会和更高质量的生活。
中国医学论坛报 侯良宇 采写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张曦教授 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