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感染内科,有患儿由于感染所致的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常见的引流术包括脑室外引流、硬膜下积液引流和脑室腹腔分流(VP分流),其中前两项由于手术后有外置的引流装置,需要保留数日至数月,其间除了日常的护理,还可能出现出血、堵管、引流过多、感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整理了术前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日常管理以及遇到突发情况的应对。
一、术前准备
1.掌握脑室外引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2.完善术前检查(1~3月内的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术前8项)术前备皮等;
二、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返回病房后禁食水4~6小时,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2.观察引流速度,引流液色、质、量,观察患者情况。并做记录及进行相应的处理;
3.术后第二天复查头颅CT,了解引流管的位置、术后脑室改变、有无出血等情况。
三、引流装置的日常管理
1.脑室穿刺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装置滴定管水平线需高于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每日监测引流量,原则上不限制引流量上限,持续开放引流,但需要观察患儿囟门、尿量、精神、呕吐等症状,避免出现引流量过多导致的低颅压性头痛、呕吐,定期监测电解质,如有相应症状,可适当补充等张生理盐水;
3.根据每日引流量调整引流管高度,每次可上调或下调5cm;
4.引流袋满后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放液(消毒后放液);
5.每周监测引流液的常规及生化,酌情监测培养;
6.引流装置原则上应2~4周更换一套(因时间过长可能出现裂口、连接处渗漏等)。但如果保护良好可适当延长使用寿命;
7.引流管于腹壁伤口处可用碘伏湿敷换药(隔日或3日):腹部引流管处伤口换药2次/周,如渗液较多随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固定;
8.可在引流装置的三通处留取脑室液进行化验检查(建议使用1ml针头以减少反复穿刺导致的密封不严),消毒后先抽取2ml弃掉,再留取新鲜脑室液;
9.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避免头部置管处压伤),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在患儿头部高于滴定管高度时应暂时关闭引流管;
10.保持滴定管的垂直位以保证滴定管上方膜片的干燥。
四、常见问题的处理
出血:止血、严密监测;
渗液(头部、腹部、连接处):局部加压、更换装置;
堵管:及早发现,找准原因,可神经外科会诊,无菌注射器抽吸;
低颅压:补充生理盐水或根据血电解质结果补液;
感染:控制感染,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移除整套装置;
连接处脱管:更换装置;
头部引流管处皮肤压伤:避免局部压迫。
1.术后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注意体位引流,引流袋应低于创腔。不使用强力脱水药,也不严格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内压过低影响脑膨出。
2.每日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如引流较少需判断是堵管还是积液量少所致,复查头颅CT,通常引流管于术后3天拔除。
借此机会复习一下脑脊液循环通路吧!
脑脊液循环通路: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左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作者:朱亮
本文首发自BCH儿童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