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促进结直肠癌领域国内外交流,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和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众多海内外结直肠癌领域专家齐聚一堂,秉承坚守规范和积极创新的理念,围绕结直肠癌诊治的最前沿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值此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孔大陆教授、分享在CRC诊疗中的经验和见解。本文整理访谈内容如下,供读者交流讨论。
今年ASCO上的一项 iPACS研究显示,原发灶切除(PTR)序贯化疗治疗与单纯化疗治疗相比并无生存获益,对“局部手术切除+药物”的联合治疗理念带来了挑战。可否请您谈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药物”治疗方案有哪些?
对于无症状的mCRC,PTR是否能达到生存获益存在很大争议,尽管有相关研究的结论是正向的,但临床中从未得到广泛认可。对于存在其他脏器转移的mCRC患者,临床中首先需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可以实现R0切除,可以选择为患者进行手术,但若存在较高危险因素(肠癌肝转移CRS评分≥3分),建议先行全身治疗以降低肿瘤负荷。
今年的ASCO大会上,有一项关于HAIC联合瑞戈非尼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似乎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您如何看待这种“局部+药物”的联合治疗方式?可以为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瑞戈非尼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mCRC后线治疗中展现出色疗效。瑞戈非尼独特的4A机制,能够同时抗血管生成、抗免疫抑制、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抗肿瘤转移,与HAIC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从而令治疗发挥”1+1>2”的效果。此外,免疫治疗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中展现出色疗效,与瑞戈非尼等靶向治疗联合应用,有望在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中带来突破性进展。
iPACS研究是由日本国立中心开展的一项探究原发灶切除(PTR)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疗效的前瞻性研究,研究入组了160例患者,但在中期分析时因为观察到 PTR 组的生存曲线在对照组下方,数据和安全监察委员会 (DSMC) 根据其无效性建议提前终止试验。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更换三线治疗的时机,所谓“药尽其用”和“当换则换”均是正确的理念,重点在于评估目前的治疗策略能够继续为患者带来益处。临床中,通常在患者出现疾病进展(PD)或发生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需及时更换治疗方案,因此疾病的评估和不良反应管理十分关键。
HAIC作为针对肝内病灶的有效局部治疗手段,和靶向药物瑞戈非尼联合应用,发挥了协同抗肿瘤的效果。尤其对于经历多线治疗的患者,各种治疗手段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局部+靶向的联合应用将会为这部分患者新的希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