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禁食时长与老年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关联的国家队列研究
A National Study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sting Dura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the Elderly
发表期刊:《营养》Nutrients(IF:4.8)
通讯作者:姜萌、卜军
第一作者:张芷萱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本研究发现,禁食时间超过12.38小时的老年人具有显著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HR: 1.56, 95%CI: 1.08~2.25),特别是在70岁以上、男性和非轮班工作人群中尤为明显。数据表明禁食时长约11.49小时与最低的全因死亡率相关,而禁食7.35小时与最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这一发现对于老年人群的时间限制饮食(TRE)提供了重要临床参考,提示临床医生在向老年患者推荐禁食方案时需谨慎,应根据个体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设计。
本研究聚焦禁食时长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这一临床关注点,系统探索了不同禁食持续时间对全因死亡率及特定疾病死亡率的关联。
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上升,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间限制饮食(TRE)作为间歇性禁食的一种形式,通过限制每日进食窗口来延长禁食时间,已在年轻和中年人群中显示出改善代谢健康的潜力。然而,TRE在老年人群中的适用性和长期健康效应尚未明确。老年人群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合并症风险增加,可能对禁食的反应与年轻人不同。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老年人群禁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纳入美国NHANES 2005-2018数据库中10561名6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两次24小时饮食回顾评估禁食时长,参与者被分为四组:第一组(≤7.5小时)、第二组(>7.5小时,≤10.58小时)、第三组(10.58小时<禁食时长≤12.38小时)和第四组(>12.38小时)。研究团队通过美国国家死亡指数追踪参与者死亡情况,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禁食时长与死亡率的关联,同时考虑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种族、疾病状态等多项混杂因素。
本研究结果对老年人群的饮食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揭示了过长禁食时间(>12.38小时)可能增加老年人心血管死亡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其次,明确了约11~12小时的中等禁食时长可能对老年人最为有益,为个体化禁食方案提供了参考标准;最后,表明过短的禁食时间(<7.5小时)也可能不利于健康,提示老年人应避免频繁进食。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禁食时长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为理解时间限制饮食在老年人群中的适用性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果建议临床医生在为老年人设计饮食干预时应避免过长禁食时间,并根据个体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未来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其潜在机制。
卜军教授
本研究围绕禁食时长与老年人死亡率关系这一临床关键问题,通过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首次揭示了过长禁食时间(>12.38小时)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的关联,为老年人时间限制饮食(TRE)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研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科学性
研究基于美国NHANES国家代表性数据库,纳入超过10,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平均6.66年的长期随访,确保了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团队运用两次24小时饮食回顾法评估禁食时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并充分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收入比率、BMI、吸烟、饮酒等多项潜在混杂因素,方法学严谨。值得称赞的是,研究发现了禁食时长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非线性U型关联,表明禁食时长与健康效应之间存在复杂的生理机制,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创新性
该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实现了突破:首先,这是首个聚焦老年人群禁食时长与死亡率关系的大型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其次,研究确定了约11.49小时的最佳禁食时长与最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甜点时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具体参考标准;第三,研究通过分层分析发现禁食效应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工作模式人群中存在差异,为个体化禁食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这些创新发现挑战了目前流行的"16/8"禁食模式(16小时禁食/8小时进食)在老年人群中的普适性,提示老年人可能需要更短的禁食时间。
临床转化价值
医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科主任。担任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大血管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代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衰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委员以及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从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到心衰治疗。擅长各种疑难重症心肌病的影像学多模态诊断。长期从事心衰治疗及预后评价。对症对因治疗使心力衰竭症状、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人才等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科研副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心脏协会专家会员(FAHA)、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TCT、CRT、EuroPCR、EuroCHORUS和TCT-AP等国际心血管大会的国际主席团成员。擅长复杂危重冠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左心耳封堵等结构性心脏病的微创介入及药物治疗,研究成果写入国际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和欧洲心血管病临床指南等行业规范,总引用逾万次。先后获 “吴孟超医学青年奖”、“树兰医学青年奖”、“上海市学术带头人”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临床数据分析及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票SCI论文一篇,两篇在投,曾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4年度研究生(博士)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港澳台侨奖学金一等奖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源于1844年创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是上海开埠后首家西医医院。科室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首批冠脉介入培训基地等多项国家级平台。科室学术力量雄厚,55%医生获博士学位,30%拥有国外学历和进修经历。团队汇聚"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多位杰出人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50余项,总经费逾五千万,研究成果写入国际心血管临床指南与医疗规范。科室建立了以冠心病诊疗为特色,涵盖电生理起搏、肺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与心力衰竭、心血管影像等多个亚专业的综合发展平台,介入手术量位居国内前茅。秉承"仁爱吾心,博精吾术"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