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非甾体抗炎药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2024-12-05作者:赵梦雅资讯

郑迪-上海市肺科医院 撰稿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药物,近年来在 NSCLC 防治方面的研究受到关注。本文对 NSAIDs 与 NSCLC 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 NSAIDs 的作用机制,阐述其在 NSCLC 预防、治疗中的效果及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情况,旨在为 NSCLC 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非小细胞肺癌;环氧合酶;炎症;免疫治疗

一、引言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病例的 85%。尽管目前在 NSCLC 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手术技术的改进、化疗药物的优化、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应用,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不理想。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SAIDs 作为一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其潜在的抗肿瘤特性逐渐被揭示,尤其是在 NSCLC 领域,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有望为 NSCLC 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二、非甾体抗炎药概述

2.1 分类

NSAIDs 种类繁多,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芳基乙酸类(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芳基丙酸类(如布洛芬、萘普生)、烯醇酸类(如美洛昔康)、选择性 COX - 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不同类型的 NSAIDs 在药效、药代动力学特性、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

2.2 作用机制

NSAIDs 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COX)活性。COX 有两种同工酶,即 COX - 1 和 COX - 2。COX - 1 在大多数组织中呈组成性表达,参与维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调节血小板聚集等生理功能;COX - 2 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但在炎症刺激下,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诱导下,可在炎症细胞、肿瘤细胞等中大量表达,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Gs)和血栓素(TXs),参与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NSAIDs 通过与 COX 活性位点的丝氨酸残基共价结合,抑制 COX 的活性,减少 PGs 和 TXs 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解热、镇痛及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此外,NSAIDs 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抗肿瘤效应,如调节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细胞周期进程、调节免疫反应等。

三、非甾体抗炎药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联机制

3.1 炎症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炎症在 NSCLC 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肺部组织微环境改变,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 - 1、IL - 6、肿瘤坏死因子(TNF) - α 等。这些炎性介质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血管生成,并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同时,炎症状态下产生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等物质可引起 DNA 损伤和基因突变,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例如,吸烟引起的肺部慢性炎症是 NSCLC 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激活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持续损伤肺部细胞,促进肿瘤的发生。

3.2 非甾体抗炎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炎症通路的影响

NSAIDs 通过抑制 COX - 2 的活性,减少 PGs 的合成,从而阻断炎症信号通路。PGs,特别是前列腺素 E2(PGE2),在炎症和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PGE2 可上调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和免疫逃逸。NSAIDs 抑制 PGE2 的合成,可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水平,减少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支持因素。此外,NSAIDs 还可以调节其他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核因子 - κB(NF - κB)信号通路。NF - κB 是一种关键的转录因子,在炎症和肿瘤中被激活,调控多种与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免疫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NSAIDs 可以通过抑制 NF - κB 的活性,阻断其下游促炎和促肿瘤基因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3.3 非甾体抗炎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细胞增殖与凋亡:NSAIDs 能够抑制 NSCLC 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表明,NSAIDs 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在 G0/G1 期或 G2/M 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同时,NSAIDs 可以激活细胞内的凋亡信号通路,如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例如,阿司匹林可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 Bax 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 Bcl - 2 的表达,改变 Bax/Bcl - 2 比值,诱导 NSCLC 细胞凋亡。

  1. 侵袭与转移: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导致 NSCLC 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NSAIDs 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 NSCLC 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一方面,NSAIDs 可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和活性,MMPs 是一类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另一方面,NSAIDs 可以调节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少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周围细胞的黏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四、非甾体抗炎药在非小细胞肺癌防治中的临床研究

4.1 预防作用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长期使用 NSAIDs 可能与降低 NSCLC 的发病风险相关。例如,一项对大量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等 NSAIDs 的人群,其 NSCLC 的发病风险较未使用者有所降低。然而,目前关于 NSAIDs 预防 NSCLC 的结论尚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果。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种族、遗传背景、NSAIDs 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药物种类等因素有关。此外,NSAIDs 的长期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限制了其在肿瘤预防中的广泛应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明确 NSAIDs 在 NSCLC 预防中的作用及最佳使用方案。

4.2 治疗作用

  1. 单药治疗:在 NSCLC 的治疗中,NSAIDs 单药治疗的疗效相对有限。虽然体外实验和动物研究显示 NSAIDs 对 NSCLC 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单独使用 NSAIDs 治疗 NSCLC 难以取得显著的肿瘤缓解效果。然而,对于一些无法耐受传统治疗方法或处于疾病晚期、治疗选择有限的患者,NSAIDs 可能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联合治疗

    • 与化疗联合:多项临床研究探讨了 NSAIDs 与化疗联合治疗 NSAIDs 的效果。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 NSAIDs 和化疗药物,如顺铂、培美曲塞等,可提高 NSCLC 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其机制可能是 NSAIDs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减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例如,有研究报道在接受顺铂和吉西他滨化疗的 NSCLC 患者中,联合使用塞来昔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 ORR,且不增加化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 与靶向治疗联合:随着 NSCLC 靶向治疗的发展,NSAIDs 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对于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 NSAIDs 患者,EGFR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一些研究尝试将 NSAIDs 与 EGFR - TKI 联合使用,发现联合治疗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克服靶向药物的耐药性。例如,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 EGFR - TKI 联合应用,可通过抑制 COX - 2 相关的信号通路,增强 EGFR - TKI 对 NSCLC 细胞的抑制作用,延长患者的 PFS。

    • 与免疫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在 NSAIDs 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如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 - 1)/ 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 - L1)抑制剂等。近期研究发现,NSAIDs 与免疫治疗联合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 NSAIDs 的 NSAIDs 患者较未使用者有更高的 ORR,且中位 PFS 和 OS 均有所延长。NSAIDs 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状态,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药物产生协同作用,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然而,联合治疗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非甾体抗炎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尽管 NSAIDs 在 NSCLC 防治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关注其安全性和耐受性问题。NSAIDs 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肾脏损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
  1. 胃肠道反应:NSAIDs 抑制 COX - 1 的活性,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胃溃疡甚至胃出血等。不同类型的 NSAIDs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异,选择性 COX - 2 抑制剂相对传统 NSAIDs,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1.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部分 NSAIDs,尤其是选择性 COX - 2 抑制剂,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COX - 2 抑制剂抑制 COX - 2 活性的同时,减少了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而 PGI2 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减少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在使用 NSAIDs 治疗 NSCLC 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用药风险。

  1. 肾脏损害:NSAIDs 可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水钠潴留、肾功能减退、急性肾衰竭等肾脏损害。特别是在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同时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的情况下,NSAIDs 引起肾脏损害的风险更高。

  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NSAIDs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延长出血时间,增加出血倾向。此外,长期使用 NSAIDs 还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但相对较为罕见。

在临床应用 NSAIDs 治疗 NSCLC 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耐受性。

六、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 优化用药方案: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明确 NSAIDs 在 NSCLC 防治中的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时间、药物种类以及联合治疗方案。通过精准的剂量调整和合理的联合用药,提高 NSAIDs 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例如,探索不同 NSAIDs 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的最佳组合模式和用药顺序,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协同增效。

  1. 生物标志物研究:寻找能够预测 NSAIDs 治疗 NSCLC 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筛选出从 NSAIDs 治疗中获益最大且不良反应最小的患者群体,实现个体化治疗。目前研究发现,COX - 2 的表达水平、某些基因的多态性等可能与 NSAIDs 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和完善。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更精准地选择适合接受 NSAIDs 治疗的患者,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深入机制研究:尽管对 NSAIDs 与 NSCLC 的关联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NSAIDs 在 NSCLC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尤其是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了解 NSAIDs 如何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以及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网络等,将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 新型 NSAIDs 的研发:基于对 NSAIDs 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研发具有更高选择性、更强抗肿瘤活性且不良反应更小的新型 NSAIDs。例如,设计针对特定炎症信号通路或肿瘤相关靶点的药物,使其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此外,还可以探索将 NSAIDs 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进行创新性组合,如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与 NSAIDs 的结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NSAIDs 在 NSCLC 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其与 NSCLC 的关联机制逐渐被揭示,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然而,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充分发挥 NSAIDs 在 NSAIDs 防治中的作用,为 NSAIDs 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曾婷,袁志平,刘阳,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毒性及预后的影响[J].西部医学,2025,37(01):109-115.
[2]杨薏帆,冯艺.非甾体抗炎药在癌痛治疗中的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06):443-446.
[3]郭青松,李纲,沈毅珺.抗体类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评价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7,12(03):269-272+264.
[4]李婧.非甾体抗炎药应用与肺癌患者死亡风险相关性:五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D].苏州大学,2017.
[5]张建港.肺癌切除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术后发热患者预后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7.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