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 张洁
案例经过
1例男性患者,73岁,因腹痛于急诊科就诊。
3月18日18:02,血常规示:白细胞7.9×109/L,红细胞5.10×1012/L,血红蛋白156 g/L,血小板205×109/L。随后诊断“消化道穿孔”转入普外科。
19:46,普外科送血检。血常规:白细胞1.9×109/L,红细胞5.35×1012/L,血红蛋白161 g/L,血小板218×109/L。
相隔不到两小时,白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外周血涂片染色镜检,镜下所见:白细胞减少,低倍视野白细胞少许,高倍视野下偶见1至2个白细胞。
显然镜下涂片所见与血球仪检查结果相符。
同时把18:02的血常规涂片染色镜检,结果与血球仪也相符。
排除人员操作、质控、试剂不足,抽血不畅,输液端采血等因素后,请值班医生再抽一管血复查。
21:13,临床再次送血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2×109/L,RBC5.68×1012/L,血红蛋白170 g/L,血小板243×109/L。
仪器复查结果一致,结合镜下涂片,此结果可以审核发出。
3月19日,8:33,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1.2×109/L,红细胞4.62×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151×109/L,涂片染色镜检与血球仪结果相符。
3月20日,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7.2×109/L,RBC 4.71×1012/L,血红蛋白143 g/L,血小板155×109/L,白细胞数恢复到入院前水平。
同时涂片染色镜检与血球仪结果相符。
案例分析
短短3天时间,白细胞数值如同过山车一般来回波动。
排除了检验科试剂、仪器、人员因素,结合镜检结果均符合仪器数据进行分析。
患者以腹痛入院,诊断为消化道穿孔,患者从来院到入院2小时内白细胞数值从7.9×109/L急剧下降到1.9×109/L,此后一直保持这个水平。
一个名词浮现出来:白细胞附壁现象。
所谓白细胞附壁现象,即本应该在循环池流动的白细胞因为中毒、感染、炎症等因素,导致白细胞附着在血管内壁,使得循环池的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而检验科计数的白细胞总数恰恰就是循环池的白细胞。
白细胞的发育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
循环池就是在血管内随血液流动的白细胞,边缘池是指黏附于血管壁,不随血液流动的白细胞,这两个池中的细胞可以互相换位,并保持着动态平衡。
我们平时检测的白细胞计数实际上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循环池和边缘池之间白细胞的动态平衡可能会打破,这两个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幅度甚至成倍的波动。
这个案例中,白细胞附壁的诱因推测可能是患者当日的炎症感染刺激,白细胞重新分配,贴壁细胞增多,循环细胞减少,导致白细胞降低。
当感染控制诱因消退后,白细胞又开始逐渐恢复。
总结与延伸
临床上有些重症感染患者,因为感染较重,白细胞可能发生附壁,这时血常规检测中的白细胞计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外周循环的白细胞总数。
这一类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可以出现回升,即贴壁的白细胞又重新以游离形式出现在外周血中。
白细胞计数常常作为诊断感染性炎症的指标,以至于部分临床医师以及检验人员受固定思维的影响,认为感染状况下白细胞计数必然升高,或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则提示有感染存在。
实际上,在诊断急性感染性炎症时,白细胞计数虽然是常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
其他指标比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毒颗粒、核左移等,对急性感染性炎症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
且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白细胞计数受循环池/边缘池动态平衡影响的缺陷,尤其在白细胞计数不高,但高度怀疑急性感染性炎症的情况下,此类指标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来源:检验医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