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Science Advances: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团队发现帕金森病精准诊断新方法

2024-08-19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冯涛教授团队近期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Molecular Beacon Bas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RNA-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 as an α-Synucleinopathy Biomarker”的研究论文,介绍用于精准诊断帕金森病等α-突触核蛋白病的新型生物学标记物。


该研究应用团队原创研究开发的新型“六面体”分子信标的方法,精准检测血浆中miRNA44438阳性的细胞外囊泡(EV),首次发现并验证这种细胞外囊泡可作为帕金森病等α-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及前驱期生物学标记物,实现这类疾病的精准诊断。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于震维助理研究员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郑元初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为通讯作者。

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α-突触核蛋白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该类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在疾病早期以及疾病前驱期进行诊断时面临一定困难,急需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生物学标记物作为客观诊断依据,提高诊断水平。

冯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标记物研究。近十年在血液、脑脊液、唾液等体液,以及在唾液腺、皮肤和口腔黏膜细胞等外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分析,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该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血液中细胞外囊泡可能含有来自神经细胞的标记物(包括特定类型的miRNA和α-突触核蛋白等),并进行了诊断标记物的检测、功能验证,研究了与帕金森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了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设计,共纳入了来自中国八家中心的1203名受试者,包括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在内的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等α-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六面体分子信标检测血浆中携带miRNA44438细胞外囊泡的新方法。该研究发现:1、与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α-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显著增加;2、miRNA44438阳性EV数量与患者的疾病H-Y分期呈负相关;在平均16.3个月的纵向随访中,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数量显著下降。

本研究新发现的诊断指标鉴别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健康对照受试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效力;其中,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1.42%和87.36%,AUC达到0.958;诊断多系统萎缩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9.27%和96.67%,AUC达到0.974。检测流程仅耗时8-12小时,远低于国外脑脊液标本检测需要的120小时;而且检测费用平均每例仅5-10元,适合广泛推广应用。该研究不仅为α-突触核蛋白病早期诊断、前驱期预警和进展检测提供了精准、快速、经济的诊断标志物,而且为研究这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

1.纳米笼分子信标探针的构建与血浆miRNA44438阳性EV的检测示意图

图片

图2. 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指标的诊断效力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1459,8207142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12031)等项目支持。


通讯作者

冯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兼运动障碍性疾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联合教研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Lancet子刊Science Advances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s和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牵头制定《帕金森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于2020年由国家卫健委颁布。主编帕金森病专著3部,获批国家专利8项。


第一作者

于震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帕金森病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挖掘和病因学分子机制探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承担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和院所级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包括Brain、Science Advances、Annals of 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s等。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PCT国际专利两项。


并列第一作者

郑元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从事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A类)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包括Science Advances、Movement Disorder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等。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PCT国际专利两项。


本文转自:帕金森病专科医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