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7月15日,中国上海——作为备受行业关注的高水平学术盛会,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ROF)在沪顺利召开。本次高峰论坛以“与氏界,愈未来”为主题,国内外肿瘤领域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旨在助力中国肿瘤诊疗整体水平的提升,探索行业未来。来自肿瘤临床领域的专家。上午主会场内容高屋建瓴,不仅聚焦肿瘤精准治疗与AI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碰撞,更探讨了罗氏与中国肿瘤专家的共同成长带来的启发。下午血液肿瘤、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肺癌和个体化医疗五大分会场同步进行,百家争鸣。其中乳腺癌分会场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开场致辞中,两位主席讲道:“乳腺癌精准治疗是当前领域的热点,本次会议围绕乳腺癌精准治疗新进展、新突破展开,内容层层递进,亮点频频。罗氏在乳腺癌治疗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创新药物造福万千患者。希望借助今天的高质量学术平台,各位同仁畅所欲言,共同助力我国乳腺癌领域发展!”
耿翠芝教授
胡夕春教授
启幕:聚焦精准,转化研究揭开乳腺癌神秘面纱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体人群的15%,因其恶性程度最高、患者生存时间较短、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成为三阴性乳腺癌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获益。如何精准筛选治疗有效的人群,进一步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临床难题。今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一种名为“CCL19+树突状细胞”的细胞亚群,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影响疗效的关键作用。这为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本次大会中,江一舟教授就以《乳腺癌精准治疗新进展》为题,详述了在转化医学策略下“复旦分型”的成功落地以及在TNBC中的应用价值。并且举一反三,基于多组学数据提出腔面型乳腺癌分子分型,并探索基于该分型的精准治疗方案。未来,将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以及精准分型相融合的乳腺癌研究将会应用于更多其他类型肿瘤,造福更多患者。
江一舟教授
基础研究是推动临床治疗进展的根本动力,江一舟教授分享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探索经验引起了与会专家的讨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查小明教授的主持下,辽宁省肿瘤医院邓宁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磊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捷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美琪教授一起就“乳腺癌转化研究的热点和未来方向”展开讨论,就转化研究在乳腺癌领域的前景以及困境发表看法,并畅谈乳腺癌新靶点的探索,现场气氛热烈。
从左到右依次为周美琪教授、邓宁教授、刘磊教授、张捷教授、查小明教授(线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扬帆:聚焦变革,创新药物重塑乳腺癌诊疗格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凯教授重点从新的治疗引导策略以及新的临床治疗模式两方面入手,详述《乳腺癌临床诊疗新格局》。随着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入乳腺癌各个亚型,探索影像学、血液样本、组织标本等标志物预测诊疗的疗效成为时代需求,在标志物指导下的治疗可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精准的方案。更令人欣喜的是,在AI智能加持之下,乳腺癌诊治策略不断得到优化,现已渗透到乳腺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的诊疗全过程中,助力乳腺癌患者更精准、便捷、安全的治疗。与此同时,创新药物百花齐放,乳腺癌新的临床模式也在快速迭代。包括ADC多元竞速时代下的靶向治疗、CDK4/6抑制剂群雄逐鹿下的内分泌治疗、以及从静脉注射到皮下给药的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等等都为临床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皮下制剂的问世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H-SC)已落地中国临床实践,期待曲帕双靶皮下制剂(PH FDC SC)的早日获批造福中国乳腺癌患者。
陈凯教授
随后,河南省肿瘤医院刘真真教授主持讨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中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珂教授以及山西省肿瘤医院姚亮教授就“新治疗格局下乳腺癌临床未被满足需求和未来研发方向”展开讨论。各位专家发表了不同靶点的ADC药物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前景以及未来探索方向的看法。另外,针对临床药物选择增加但临床决策证据不足的临床困境,与会专家也基于自身以及团队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从左到右依次为姚亮教授、陶中华教授、王珂教授、陈力教授(线上)、刘真真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远航:聚焦临床,皮下制剂突破HER2+治疗模式
纵观抗HER2治疗发展历程,从曲妥珠单抗单靶向到TKI药物再到曲妥珠单抗+帕托珠单抗的“曲帕”双靶时代,近年随着ADC类药物进入中国临床,抗HER2治疗迎来了ADC时代。作为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曲帕”双靶方案始终是临床中应用的重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姜晗昉教授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模式新突破》讲题中,也着重介绍了“曲帕”双靶从静脉制剂发展为皮下制剂为乳腺癌的临床实践带来的价值以及未来的探索方向。首先,靶向治疗皮下制剂的出现让肿瘤患者接受灵活诊疗成为可能,不再局限于肿瘤病房或者门诊,患者家中、初级/社区护理机构等适用环境中都可以接受皮下制剂的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给药带来的疼痛和不适也更小,患者的接受度和治疗依从性也会更高。全球多项研究表明,H-SC及PH FDC SC的PK、有效性均非劣效于H IV /P+H IV,安全性特征与静脉制剂一致,还具有节省给药时间,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等诸多优势。期待该方案可尽快落地,改写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模式。
姜晗昉教授
其后,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裘佳佳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宋秋香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惠婷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晓霞教授围绕“乳腺癌治疗和患者管理模式探索”展开讨论。2022年是乳腺癌靶向治疗皮下用药的“开元之年”,相比于静脉用药,皮下用药的治疗简便性、患者依从性等优势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并给予很高的期待。在此基础之上,与会专家们也提出了要关注由于给药方式改变可能导致的应用以及护理等问题,并纷纷对如何充分做好医患培训建言献策,助力优化乳腺癌患者管理。
从左到右依次为张晓霞教授、张惠婷教授、宋秋香教授、裘佳佳教授、欧阳取长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耿翠芝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说道,“借由今天的会议,我们欣喜地看到乳腺癌领域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在转化研究、精准分型等理念/模型的推动之下,我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实现2030健康中国目标,我们也充满信心。另外,曲帕双靶皮下制剂等创新治疗模式也是乳腺癌领域的一个进步,是广大乳腺癌患者的福音。最后,再次感谢罗氏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我们共同携手,共创乳腺癌患者美好未来!”
耿翠芝教授:精准医学范畴不断扩大,乳腺癌患者绽放新生
耿翠芝教授访谈视频
精准医学的定义从单一的biomarker发展为更复杂、更全面的患者分型。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团队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复旦分型”为例,通过对 465 例中国TNBC患者的庞大的基因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将TNBC进一步分为了 4 个不同的亚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间质型(MES),并依此进行精准分型治疗,显示出很好的疗效。未来,希望包括HER2阳性、腔面型(Luminal)乳腺癌在内的亚型可以参考“复旦分型”的模式,探索出更加精准的分型,提升整体疗效。
除此之外,精准医学也扩展到了乳腺癌诊疗的全流程,即精准的全程管理。锁定乳腺癌高危人群,实现精准早筛;依照指南、共识等规范性文件,提升乳腺癌全程规范化诊疗;借助MDT力量,实现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施治;不同级别的医疗中心/医院承担不同的医疗/科研任务,实现对医疗资源的精准分配。以上多个环节都是乳腺癌精准之路上的点点星火,汇聚成光。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基层诊疗水平提升的“星火计划”在推动医疗同质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我院已经在6个区县进行了相关的工作,基层反响良好,后续我们也将继续推动此项工作,将精准医学理念、规范诊疗方案传播到更多基层医生当中,助力中国乳腺癌患者绽放新生。
胡夕春教授:患者“活得长+活得好”是乳腺癌治疗的终极目标
胡夕春教授访谈视频
乳腺癌现已成为全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随着乳腺癌早期筛查工作的有力开展,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乃至ADC药物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乳腺癌发病和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从追赶到跟随,从并驾齐驱到领先国际,我国乳腺癌诊疗发展前景光明。以HER2乳腺癌的治疗为例,不仅创新药物更迭频繁,“老药新用”的探索也频频获得关注。曲帕双靶方案作为HER2乳腺癌治疗的“破局者”,率先改变了诊疗格局。随后,从静脉到皮下,给药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临床管理。
当前,随着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策略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推出的临床获益量表(ESMO-MCBS)为例,除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外,还重点纳入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从而更全面地评估不同治疗选择的临床获益。最后,在提升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方面,早期干预、尽可能地推迟化疗/去化疗、加强患者教育等措施都是“patient centered”理念的体现,也是乳腺癌诊疗发展的终极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