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没有典型表现,幼儿能排除细菌性脑膜炎吗?|感问感想

2022-11-2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01
流行病学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多发生在5岁以内,尤其是婴幼儿。2006—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对我国4省近200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人群总体发病率为(1.84~2.93)/100000,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6.95~22.30)/100000。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外伤性或先天性解剖结构缺陷(如皮毛窦、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等),营养不良,未接种相关疫苗等。近期有呼吸道或邻近器官(耳道和鼻窦)的感染、脑膜炎高发地区旅行史、与细菌性脑膜炎密切接触者,患病概率增加。


02
病原学

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与患儿的年龄、免疫功能和地区有关。随着疫苗的普及,脑膜炎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发病率显著下降;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亦有所下降。目前国内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检出阳性率低,在不同地区明确病原菌的脑膜炎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其他病原菌如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亦有报道。


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随年龄变化而不同:

  • 1~3月龄,常见病原为大肠埃希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 >3月龄,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且随年龄增大所占比例逐渐增高。

  • 其他病原如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3~6岁组,脑膜炎奈瑟菌和李斯特菌则多见于6岁以上儿童。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除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外,易发生少见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变迁、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社区获得性感染与院内获得性感染等不同情况下,脑膜炎病原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细菌脑膜炎分离株对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度也不低,由于血脑屏障作用,优先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不建议选择中度敏感度的抗菌药物。


03
临床表现

细菌性脑膜炎大多急性起病,临床上常出现感染中毒貌、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表现为发热、精神状态和意识改变、呕吐、颈项强直、惊厥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颅内压增高时,可有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和呼吸困难等;出现皮疹、淤斑和紫癜常提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


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低体温、惊厥、前囟饱满紧张、激惹、意识改变等,但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表现不典型,而且脑膜刺激征常缺失。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幼儿患者,不能因为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即排除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还需依赖脑脊液的检测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48~72h后,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前囟隆起、头围增大、颅压增高等症状,需警惕并发硬膜下积液、积脓、积血、脑积水可能;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增强见脑室管膜、脉络丛强化需考虑脑室管膜炎,确诊依靠脑室穿刺。


本文节选自《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猜你想看...




点点分享吧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