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骨舞健言 | 章振林教授、李梅教授:忆往昔骨松诊疗渐规范,展今朝骨松防治新征程——CSOBMR 2024大会特别报道

2024-11-01作者:鑫欣资讯

1.jpg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目前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2]。由于骨质疏松症致残率较高、治疗周期较长、医疗及护理费用高昂,常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尽管如此,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和诊断率仍然较低,防治面临严峻考验。


2024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云南昆明盛大召开。值此契机,本期骨舞健言特别邀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梅教授就学会工作与发展情况、骨质疏松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进展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现场访谈,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2.png

章振林 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主任

上海市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六院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以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150篇,发表在Am J Hum Genetics、JBMR、JCEM等权威杂志

201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2011年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以第一完成人于2012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png

李梅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候任主委

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

擅长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遗传性骨骼疾病的临床诊治、基础研究及健康科普宣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LIFE、JCEM、Bone、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Endocrine等杂志发表论著150余篇,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内外骨骼疾病相关指南20部,获得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video


1.png




在您们的带领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近几年来在推动骨质疏松症的学术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可否请您们简要回顾一下学会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骨质疏松症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章振林教授


自2001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正式成立以来,在孟迅吾教授、徐苓教授、廖二元教授、夏维波教授等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学会已成为国内最专业的指导和防治骨矿盐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症)的学术组织。为更好地引导骨质疏松症以及骨矿盐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学会编撰了包括骨质疏松症、成骨不全症、低磷佝偻病、骨硬化症等诊疗指南,为临床诊疗树立了行业标杆。其中,2017版和2022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真正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建立了规范化的学术和实践参考。

4.png

图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学组设置


2008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正式创办了《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在总编辑廖二元教授、夏维波教授及副总编辑李梅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与推动下,该杂志已成为学会最重要的中文学术期刊,聚焦我国多学科在本领域的研究及诊疗新技术、新成果,切实提高我国骨质疏松症和多种骨骼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准。


5.jpg

图2. 引自CSOMBR 2024大会发言《中国代谢性骨病发展历程和展望》


另外,学会也非常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二十多年来,前辈专家提携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专家加入到骨矿盐疾病的防治队伍中,在多领域展示出了我国青年人才的风采。此外,学会尤其重视国际间的合作。包括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积极开展合作,多年以来举行了10次国际会议;同时,与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及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学会(ASBMR)都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学会通过健康骨骼大会发布“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骨骼健康的关注。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以来,23年风雨兼程,经过几代人在医疗、科研、教学、科普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推动了骨质疏松症等原发性骨质疏松以及骨矿盐疾病的防治。我国的骨质疏松事业蓬勃发展,未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仍然会奋勇向前,继续努力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命质量,开启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新篇章。



骨.png




相信在学会的积极引领下,我们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和研究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可否请您们展望下学会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以及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李梅教授


回首过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带领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望未来,面对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现状,我们仍需砥砺前行,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谈一下未来的工作重点及研究方向:


1

理清流行趋势、挖掘潜在发病机制

进一步调查我国骨质疏松症及多种代谢性骨病的流行趋势,获得符合我国国情的真实流行病学数据,同时,努力推进基础研究联合临床研究,加速实现破解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可能。



2

提高诊断效能

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仪器之间的诊断标准化问题。未来应积极探索更为精准的诊断方法,开发有效而简便的筛查工具。



3

加速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研发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手段,积极开展基于我国大样本数据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临床研究,着力推进基础研究,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研发新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



4

提升公众认识

增加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科普宣传,利用多重媒介普及相应知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骨质疏松症,从而改变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一高三低”)的困境。



5

推进多学科合作

在完善专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防治脆性骨折的多学科联动管理。通过联合内分泌科、老年科、骨质疏松专科、骨科、放射科、妇产科等学科团队,完善诊疗流程,最大幅度预防和减少脆性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呵护国人骨骼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基于学会的不懈努力,骨质疏松症在中国的临床诊疗与疾病的管理防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仍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作为学界领路人,您们还有哪些建议?



章振林教授、李梅教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据2022年国家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占总人口18.7%),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0亿(占总人口14.2%),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3]。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多方协作至关重要。


在医生层面,部分医生可能暂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影响。因此,建议帮助更多医生提高对骨质疏松症危害的认知,加强对疾病的规范性诊疗。此外,未来普及人工智能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将大幅节约医疗资源,提升疾病的诊治水平。人工智能的融入,将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具有极高价值,对解决骨质疏松症防控的挑战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疗机构层面,目前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患者常面临治疗后骨密度增加而骨折仍然发生的情况,即使是骨折术后,再次骨折的风险仍居高不下,最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专科建设,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满足公众对骨质疏松防治的医疗资源需求。强调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综合运用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评估、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应规范病历书写标准,如脆性骨折术后患者病历首页应明确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未来的治疗过程中,医生能够更加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和治疗,避免患者在内科或骨科治疗过程中再次发生骨折。


在公共卫生管理层面,希望协助优化骨质疏松患者的全方位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及优势,加强多级诊疗联动,明确基层医务人员在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预防、诊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门诊间的相互转诊,以提高疾病的药物治疗率。除此之外,推进普及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帮助解决基层卫生机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也至关重要。此外,这也将助力对于高骨折风险的患者进行管理,对极高骨折风险的患者进行治疗。


在患者层面,我国民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普遍不足。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低至3.7%,而骨质疏松症患病知晓率仅为7.0%[4],甚至在脆性骨折发生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也仅为30%。因此,需要普及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的诊治观念,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进行长期管理。


总的来说,相较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已有完善管理体系的慢病,骨质疏松症的慢病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video


骨.png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为更好地契合中国人群骨骼健康现状,学会每年基于我国骨质疏松症情况会发布中国主题,可否请您分享一下今年中国主题提出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



章振林教授、李梅教授:


为了普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的骨健康意识,自2019年起,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已连续5年发布符合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现状的中国主题。中国主题的设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因为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于引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控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研究显示,低体重和肥胖的患者骨质疏松症尤其是骨折的风险增高。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促进体重增加。而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出现骨转换异常、骨丢失加快,同时伴随维生素D缺乏,也容易出现摔倒并引发骨折的情况[5,6]。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强调体重与骨折风险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通过强化体重管理,切实推动慢病防治关口前移。


在此背景下,学会将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设定为“管体重、强骨骼”,这一主题不仅体现了对体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强调了通过合理控制体重来强化骨骼健康的必要性。希望通过这一主题,能够引导公众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


骨.png




体重管理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20至40岁这一年龄段是人体达到峰值骨量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保持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尤为重要。对此,可否请您谈谈合理的体重管理方法?



章振林教授、李梅教授:


在20至40岁这个年龄段,我们的身体处于巅峰状态,肌肉和骨骼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很容易忽视骨骼健康问题。然而,这个阶段恰恰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关键时期。优化影响峰值骨量的生活方式是使峰值骨量最大化、减少晚年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风险的重要策略,如: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8g/m2;注意科学营养膳食搭配适当锻炼;如有条件可检测维生素D水平及骨密度了解骨骼健康状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饮用咖啡、浓茶等。


以前我们常说,存钱不如“存肌肉”,现在同样的,存钱不如“存骨头”。让我们从思想上、行动上关注骨质疏松症,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6.jpg

章振林教授与李梅教授访谈现场合影


参考文献: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 94(6):646-650.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M]. 北京; http://www.chinacdc.cn/gsywlswxx_9498/crbs/201812/t20181217_198289.html. 20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22: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4]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结果发布[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9,12(4):317-318.

[5] Rinonapoli G, Pace V, Ruggiero C, et al. Obesity and Bone: A Complex Relation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 22(24).

[6] Sadeghi, O, Saneei, P, Nasiri, M, et al. Abdominal Obesity and Risk of Hip Fra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 Adv. Nutr., 2017, 8(5), 728-738.


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阅读

审核编号:EDR-NP-20241025-001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