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猫抓病是什么病?如何诊治?

2021-02-14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非原创

猫抓病(CSD),又称变应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是被猫抓伤或咬伤引起的以皮肤原发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自限性传染病,儿童多见。随着养猫、狗等宠物人数的增多,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发病机制】


CSD是由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汉赛巴通体为革兰阴性短小棒状杆菌。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猫,病原体存在于猫的口咽部,人类感染可能是被猫抓伤或咬伤后病原菌直接传播引起,也可能是病原体随着猫的粪便侵入人体所致。90%以上的患者与猫有密切接触史,57%~78%的患者有被猫抓伤史。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4~11天。临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多数病程呈良性自限性过程。


1.局部症状


大多数患儿被猫抓伤后约2周出现原发性皮肤损害,抓伤的皮肤周围可出现直径3~4mm的红色丘疹,或疱疹、脓疱等,多见于手足、前臂、小腿及颜面等处,一般持续1~3周,个别1~2个月后愈合。


2.淋巴结症状


被猫抓伤约4周后,在抓伤部位的近端出现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前、腋窝、腹股沟和关节周围等处,大小1~8cm,质地中等,边缘不整,与周围组织粘连,有压痛,少数化脓性改变。


3.全身症状


约50%患儿发热,但很少超过39℃,还可伴有头痛、寒战、全身不适、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4.特殊表现


5%~13%患儿临床表现特殊且严重。


(1) 肝脾


临床表现为超高热(>40℃),全身不适和厌食,肝酶增高,腹部超声或CT可见肝脏和(或)脾脏上可见多个低回声、低密度区。


(2) 脑病


发生率较低,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


(3) 眼病型


主要表现有结膜炎、葡萄膜炎、脉络膜炎等。


【实验室检查】

1.病原体培养


从患儿血液、淋巴结脓液和原发皮肤损害处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则诊断肯定,但培养时间较长,常需12~14天才能见到典型菌落生长。


2.PCR检测


已成功用于检测巴尔通体感染,但有实验室污染的可能。


3.血清学方法


(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用荧光素标记的抗原,测定患儿血清中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效价≥1︰64为阳性。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两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对诊断也有意义。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gM):


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好,有临床诊断价值。


4.组织病理学检查


淋巴结活检特征性病变是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主要分布于淋巴结的皮质区、副皮质区,在组织细胞中发现多形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有助诊断。


【诊断】

本病可根据患儿接触、抓咬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确定诊断。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出现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对症处理。


1.对症及局部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适当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治疗,消毒液清洗受损皮肤处。


2.抗生素


疾病处于急性期或者出现全身症状时可应用抗生素。可使用的药物:复方磺胺甲zaozi001唑、利福平、多西环素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疗程:免疫力正常者用药2周,免疫力受损者至少6周。


3.手术治疗


如果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化脓,可进行手术引流。药物治疗结合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的方法,可缩短疗程。


来源:人儿科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