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辩论: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

2025-01-1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云南昆明迎来了中国高血压领域的年度盛会——2024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此次年会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高血压治疗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创新方法以及高血压研究的进展方向。


本次会议安排了三场精彩辩论,辩论的主题分别是:

  • 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

  • 指南推荐130/80 mmHg的目标值证据是否充分?

  • 140/90 mmHg以上是否需要做风险评估?

现就“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历经十余载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证据的积淀,RDN(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已赫然跻身“高血压治疗三驾马车”之列。尤其在2024年,RDN技术于国内外相继获得注册批准,正式迈入高血压治疗的临床应用新纪元。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高血压的病理进展、治疗转归的生理基础、RDN疗法的理论依据,以及肾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的精细解剖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及其功能影响的争议与困惑,亟需追根溯源,开展更为详尽的探讨。


在此背景下,本年度高血压年会中的一场重头戏——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的辩论,成为【高血压神经调节机制及干预论坛】的焦点议题,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本次辩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孟宪敏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宇清教授主持。首先开场的是反方代表,来自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余静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靖教授,他们根据相关研究,认为肾动脉周围可能存在具有特定功能的副交感神经正方则由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专家苏青教授和青岛市市立医院贾楠教授组成,他们基于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明确表达肾动脉周围不存在副交感神经的观点


辩论激发了高血压基础医学及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思考,现场气氛热烈,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高血压学术认知与疗法。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碰撞,更为高血压RDN治疗提供了新思考,带来重要启示。


Round 1: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


反方观点:有研究发现可能存在副交感,并有一定的功能


反方代表率先发声,提出肾脏受副交感支配的论点。余静教授指出,早期普遍认为肾动脉周围仅由交感神经控制,但胆碱能纤维的发现引发了关于副交感神经是否存在的新的疑问。余静教授介绍:2015年Van Amsterdam等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免疫组化标记副交感神经,发现了肾动脉周围存在副交感神经;无独有偶,2023年,曾绍群教授研究发现,小鼠的胆碱能神经供应肾脉管系统和肾盂,迷走神经参与肾神经支配;并且曾教授团队通过PRV(伪狂犬病毒)逆向示踪研究,发现在肾脏注射PRV后,脑干中的迷走神经背核(DMX)中存在PRV。同时,在肾动脉周围发现了胆碱能纤维及乙酰胆碱受体(AChRs)表达。根据这项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肾动脉周围可能有副交感神经。


图片


正方观点:肾动脉周围不存在副交感神经


正方代表苏青教授从历史经典生理学到最新学术进展的角度阐述,指出国内外权威生理学著作及最新研究均表明,肾动脉周围没有副交感神经,苏青教授提出,国内外的生理学权威著作都已经明确,没有证据显示肾脏存在副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和肾脏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图片


同时,正方代表对反方的论据提出了质疑,苏青教授陈述,在2016年10月Hering D等专家就已经发表文献指出对Van Amsterdam的论文发表了不同意见,专家们认为,使用一氧化氮合酶作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标记物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因为合成一氧化氮的神经元被证明是肾交感神经通路的一部分,与肾感觉和交感神经回路相互作用,Van Amsterdam的实验设计很有可能会产生假阳性的结果。而且,曾绍群教授的研究中,实验设计并不严谨,PRV很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逆行至中枢,在中枢神经核团内,再由交感核团传播至副交感核团。严谨的做法应该是事先切断双肾的交感神经纤维再注射PRV,观察中枢是否有PRV的存在。这样的研究早在2014年朱国庆教授团队就已经实施,通过他的实验,切断双侧肾交感神经后,PRV不再传输至中枢。此外,2024年,朱国庆教授团队通过更严谨的设计,观察了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双肾交感神经以及未切断任何神经这三种情况PVR的传递,进一步证实了肾动脉不存在副交感这一事实


之后,贾楠教授继续表达正方观点:“目前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结果没有发现人类肾动脉周围存在副交感神经的科学证据”,即使证明了小鼠的肾动脉周围有副交感神经存在,也不能将这个结论简单地类推到人类。小鼠正常心率400次/分,人是不能相比的。更何况对于小鼠的研究结果也还有争议。


Round2:肾动脉周围的胆碱能神经会不会参与血压的调控?


反方观点:理论上胆碱能神经可以参与血压调控


反方刘靖教授提出:肾动脉的周边分布着胆碱能神经纤维,这些胆碱能纤维作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种构成成分,发挥着一定的生理作用。它们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以及减缓心率,实现了对机体的舒缓效应。基于这一机制,肾动脉周围的胆碱能纤维在理论上应当能够引发血压的降低,具备调节血压功能。


图片


正方观点:胆碱能神经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对血压没有影响


苏青教授对于该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论述。首先,结合2024年朱国庆教授团队的研究结论已经明确,没有副交感神经支配肾动脉。其次,在相关研究中通过TH/chAT(酪氨酸羟化酶/乙酰胆碱转移酶)染色实验与功能学验证实验,进一步对肾动脉周围的神经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识别并且评估这些神经对血压调节的实际影响发现:肾动脉周围均匀分布肾上腺素能神经及胆碱能神经(7:1),但它们都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而且肾动脉主干周围存在的部分胆碱能神经 并不影响肾脏血流量也没有内分泌功能,并未参与到血压的调控。所以,肾动脉周围的胆碱能神经参与血压调节的说法并未得到支持。


Round3:电刺激肾动脉实验是否是肾动脉周围存在“减压神经”的印证?


反方:电刺激肾动脉后,存在多种血压变化模式,说明存在减压神经


反方代表强调,鉴于“减压神经”的存在,对肾动脉不同区域实施电刺激肾周神经会导致血压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区域刺激后血压升高,而有的则下降。这一现象催生了“标测”理论的诞生,该理论主张,在进行RDN时,应当精确选择那些肾动脉交感神经兴奋被有效抑制的部位进行消融治疗,这对于RDN的疗效很重要。同时,刘靖教授提到Netter解剖图谱中提示可能肾脏周围存在副交感神经。


正方:电刺激试验结果不能直接推导出存在副交感神经


关于这一观点,正方代表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贾楠教授指出,用RDN前后肾动脉内膜电刺激来评估消融效果,是2013年日本专家经动物实验首先提出的,2014年有莱比锡专家做了患者病例报道,2015年日本专家在患者研究,中国专家在犬研究中发现了电刺激肾动脉个别位点,会出现血压下降的现象。2018年荷兰专家发表了对于35位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总共刺激了289个位点,绝大多数位点电刺激后都会使血压升高,其中只有13个位点会导致血压下降。但因为存在交感神经局部分布不均衡以及麻醉状态下神经功能的不完整性、疼痛程度对血压反应的影响等问题,所以电刺激研究结果还不能直接推导出存在副交感神经这样的解剖学结论。如何解释这个现象还需要深入研究。另外,大家更关心的RDN后神经再支配和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结果,也让我们要更谨慎地回答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的问题。大鼠的研究发现,RDN之后12周肾神经功能基本完全修复,但猪、CKD绵羊以及人类研究都没发现这样的结果。这也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小鼠解剖学研究的结果拿来直接解释患者临床试验的结果,否则会导致自相矛盾。


图片


辩论赛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孟宪敏教授作为主持嘉宾对双方的精彩辩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与点评。她指出,这场辩论不仅激发了与会者对器官与血管神经支配的深入思考,也进行了肾脏神经支配与肾动脉周围到底有没有副交感神经的深入探讨。


图片


孟宪敏教授总结表示,从人类的起源内脏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但是随着进化,副交感神经对部分脏器的支配作用逐步退化,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代替了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比如RDN就是一种明确的负反馈;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包含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在肾动脉存在胆碱能神经,并不能说明就存在副交感神经。孟教授强调,大部分的内脏器官都没有副交感神经,就这一角度来讲,孟教授的观点与正方观点比较一致认为肾动脉周围没有副交感神经。


最后,孟教授激励与会者深化对高血压基础生理及神经调控的研究,为解决高血压诊疗难题、推动高血压防控贡献力量。感谢中国高血压年会高血压神经调控论坛辩论会,它不仅解疑释惑,更促使我们反思RDN疗法的根本——基于肾动脉周围生理与解剖的产品设计与手术实施。降压达标、保护心脑肾、减少并发症,始终是高血压微创介入治疗(RDN)的发展核心。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会对肾动脉周围是否存在副交感神经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也将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知识: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负责调节身体的非意志性活动,如心率、血压、消化等。两者的功能常呈现拮抗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协同工作。


图片


END


转自:谷雨康禾慢性病研究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