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5分钟快速掌握急性心梗的心电图改变

2021-01-25作者:论坛报沐雨经验
非原创

由于心电图可以对心肌缺血或坏死部位及闭塞血管进行定位,能够通过ST-T改变判断灌注、灌注和微循环的情况,在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准确性达95%以上,同时是冠脉再通治疗(溶栓、急诊PCI)的主要依据和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有独到的价值。本文重点介绍在AMI时心电图的改变。


AMI时心电图的改变


AMI发生后, 心电图的变化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发展和恢复而呈现一定演变规律。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发病时间可将心肌梗死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陈旧期。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838.jpg

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心电图的演变


鉴于心肌梗死的临床与治疗的需要,国内权威专家学者特将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电图提出再分期:超急性期(T波改变期)、进展期(ST段改变期)和确定期(Q波稳定期)。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841.jpg

 A,超急性期(高T波);B,进展期或急性早期(ST段升高);C,确定期心肌梗死(Q波出现)


1. AMI中T波的改变


(1)超急性期的T波高尖


①呈帐顶状或尖峰状,电压可高达2 mv

②对AMI的早期诊断有重大价值

③可单独出现,也能与ST段改变同时出现

④并非所有AMI都可记录到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843.jpg


T波的演变过程为:

①T波增高后与抬高的ST段融合为单向曲线;

②数日内,T波向低平、平坦、倒置,呈“冠状T波”;

③数周至数月后,倒置的T波逐渐变浅、直立。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845.jpg


(2)T波在24 h内倒置


AMI中T波在24 h内倒置,提示缺血心肌及时得到有效的再灌注,再灌注加速了T波的演变,并可使T波出现两次倒置加深。


第一次倒置加深出现在AMI后2~3天,倒置越深提示越多的濒死顿抑心肌将获得挽救,心功能恢复越好,是慢性期左室壁运动恢复的预测指标。


T波倒置恢复的临床意义:


①T波倒置转为直立时,预示壁梗死区顿抑心肌的恢复

②T波倒置直立越早,左心功能恢复得越好

③ AMI后6个月T波倒置,提示坏死的心肌多,心功能恢复差


2. AMI中ST段的改变


(1)ST段较长时间抬高


ST段抬高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提示心肌微循环未再灌注,常见于罪犯血管未获得早期有效的再灌注干预治疗(溶栓或PCI),或干预治疗无效(溶栓不成功或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血栓也未发生自溶。当ST段持续抬高2周以上时,室壁瘤可能形成。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849.jpg



(2)ST段短时间内回降


2 h内回降≥50%,提示罪犯冠脉再通,心肌有效再灌注。ST段回越早,降幅越大,再灌注越充分。多见于早期成功再灌注(溶栓或PCI),部分为血栓自溶或侧支循环及时建立。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857.jpg



(3)ST段一过性再抬高后迅速回降


多见于再灌注治疗时堵塞血管开通并发生再灌注损伤使ST段再抬高,此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消失或改善,心肌微循环得到有效再灌注后,ST段再次回并持续下降。这些患者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相对较快,预后较好。


(4)ST段抬高与回降交替出现


多见于冠脉内血栓形成后或溶栓后24 h内,继发性体内纤溶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亢进。二者交替时分别使冠脉血管闭塞、开通交替发生,患者容易发生再梗死。当24 h后出现ST段的再抬高,应考虑发生了再梗死。


3. AMI中Q波的改变


AMI发生后6~14 h,多数患者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是确定AMI诊断的依据之一。


微信图片_20201230145904.jpg



病理性Q波有两种成因:组织学上的心肌坏死,一般表现为不可逆性Q波;顿抑心肌一过性的电功能丧失,表现为可逆性Q波。


Q波的演变:


①Q波进行性加深后持续不变:提示心肌发生组织学坏死

②Q波部分消失或变小:如见于AMI早期,提示顿抑心肌获得挽救,获得再灌注;如见于AMI晚期,病灶小、疤痕退缩及邻近心肌肥厚。


4. 再灌注后获益的心电图变化


心电图ST-T改变是评价心肌微循环血流再灌注的“金标准”,其提供的预后信息超过了单纯的冠脉造影。


(1)冠脉溶栓再通的心电图表现


①抬高的ST段在2 h内或相隔30 min内回降>50%

②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2)病理性Q波


有效再灌注能使病理性Q波不出现或幅度减低、出现的导联数目减少、消失的比例升高(心肌组织水平的微循环得到有效再灌注后2~6个月消失)。


上述标出现的时间段明显不同,早期(再灌注后90 min)观察ST段改变,12~24 h观察T波变化。



其他心电图指标


1. 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指心律规整时,心电图T波的振幅、形态和极向出现逐搏交替的变化。当变化幅度较低,肉眼不能分辨(微伏级电压)时,微伏级T波电交替。AMI出现T波电交替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急性早期检测出的T波电交替可能预测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肌梗死后4~6周检测的T波电交替对更远期的危险分层有意义。


2. 窦性心率震荡


正常人1次室早后常有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的双相变化,AMI后交感兴奋,自主神经的平衡打破,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AMI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死亡率增高,易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3. J


AMI时心电图出现J波时预后差,属于继发性J波,常伴QT间期延长。易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猝死。


来源:医脉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