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时间2025年6月22日,由“Fighting lung cancer online forum”微信群专家团队与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联合主办的“Fighting lung cancer online forum”第一百零八期精彩来袭!
本期活动恰逢“Fighting lung cancer online forum”举办五周年,自2020年论坛成立以来,在发起专家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孙士勇教授的组织下,480多位肺癌领域临床、基础、转化等方向专家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已定期为广大同仁奉献了107场肺癌领域精彩纷呈的前沿知识!
本期活动,由孙士勇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担任会议主持,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基于“晚期肺鳞癌治疗的优化——短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Optimization of treatment for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exploration of short-term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immunotherapy)”展开了精彩演讲,现整理报告精要,以飨读者。
主题报告
晚期肺鳞癌治疗的优化----短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
Optimization of treatment for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xploration of short-term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immunotherapy
传统方案已至瓶颈,肺鳞癌治疗面临严峻挑战
王慧娟教授首先介绍了晚期肺鳞癌的治疗现状与挑战。她提到,肺鳞癌患者约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数的25%至30%。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肺鳞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占比也有所增加。
肺鳞癌患者面临着严峻的临床挑战。这类肿瘤通常为中央型,更易侵犯大血管,因此治疗难度高于腺癌,患者的总生存(OS)期往往难以突破一年。目前,肺鳞癌的治疗主要依赖化疗。尽管在抗体和小分子TKI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少有以生物标记物驱动的靶向治疗方案获批,治疗前景尚不明朗。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
同时,传统化疗的疗效已接近瓶颈。虽然白蛋白紫杉醇因其良好的毒性耐受性可增加给药剂量,带来了一定的疗效突破,但总体生存优势仍有限。奈达铂的加入为肺鳞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不同药物组合的生存数据差异不大。在肺鳞癌的抗血管治疗方面,贝伐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给患者带来的获益有限,且使用时需警惕出血风险。国产药物安罗替尼在三线治疗中显示出无进展生存(PFS)期获益和OS期获益趋势,但局限性较大。
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联合模式仍需探索
王教授随后阐述了肺鳞癌免疫治疗的进展及其与化疗的联合策略。她指出,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肺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肺鳞癌具有高肿瘤突变负荷和高T细胞炎性基因表达水平,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热肿瘤”,对免疫治疗有较好的响应。目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肺鳞癌的治疗探索方向。这种联合治疗模式通常包括4至6个周期的化疗,并与PD-1或PD-L1抑制剂联合使用,已被国内外各大指南采纳,成为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
化疗对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复杂且多效。一方面,化疗可以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激活天然免疫,增加抗原脱落和表达,改变免疫调节受体和细胞因子,从而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过多的化疗可能会对免疫调节细胞产生不利影响,如减少循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在探索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模式时,早期的研究如KEYNOTE-024和CHECKMATE-227显示,虽然免疫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总生存期(OS)获益,但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上,生存曲线在前期仍有交叉,表明在早期阶段难以有效识别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
考虑到免疫治疗和化疗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如何利用化疗来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基于临床经验,许多肺鳞癌患者由于长期吸烟导致体质较差,可能难以完成四个周期的化疗。因此,王慧娟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在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减少化疗疗程以优化治疗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化疗减量不减效,为肺鳞癌治疗提供新方案
基于以上背景,王慧娟教授带领团队牵头发起并联合河南省内5家中心共同完成了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Ⅱ期研究,该研究也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旨在评估信迪利单抗联合短程(两个周期)白蛋白紫杉醇/铂类药物在未经治疗的晚期鳞状 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历时4年,入组患者进行2个周期的化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后没有进展的患者继续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不可耐受毒性或者治疗至2年。结果显示,主要研究终点中位PFS期达到了11.4月,1年的PFS率为42.9%,2年的PFS率为25.1%。次要研究终点客观缓解率(ORR)为70.5%,疾病控制率(DCR)为93.2%,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13.6个月,截至随访时间,中位OS期为27.2个月,取得了不劣于目前标准4~6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结果;在安全性方面,患者的不良反应大大降低,≥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10.9%。
为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该研究还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基线存在BRCA2, BRINP3, FBXW7, KIT或RB1突变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FS期明显更短;同时对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线ctDNA阴性或在C2(第2治疗周期)ctDNA达到清除的患者PFS期明显更长(18.1个月对4.3个月),这预示着ctDNA的早期动态变化和清除可能可以用来指导患者个体化的诊疗。
该研究证实了短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模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此外,研究团队还针对该治疗方案开展了长期随访工作,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基因分析。目前,相关数据正在整理之中,期待后续数据的公布。
行则将至,IIT研究体会分享
王教授最后分享了关于IIT研究的体会。她指出,IIT研究对与新药研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研究者发起的IIT研究数量逐年增加,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丰富的真实世界数据。然而,尽管研究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研究难以保证高质量完成。如今,国家对于IIT研究愈发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管理办法,为IIT研究提供了更严格的管理机制。
河南省肿瘤医院在IIT研究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包括科学性审查、伦理立项、项目质控、研究跟踪审查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受理部门和负责人。医院对IIT研究的重视程度高,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帮助和指导,有效推动了IIT研究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
王教授简要解析了探索性IIT研究设计考虑与要点,强调在开展IIT研究的过程中,确保研究顺利完成非常重要,并鼓励研究者们在面对资金、患者、团队等困难时,保持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坚如磐石的信心,以完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主题报告后的讨论环节,会议主持苏春霞教授高度评价了王慧娟教授的报告内容以及团队工作,并邀请王教授与线上的专家学者就抗肿瘤治疗中的减法理念、短程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模式与化疗周期设置、IIT研究的设计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展,为肺癌患者治疗带来“新希望”。
在本次“Fighting Lung Cancer Online Forum”活动中,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围绕团队所开展的短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新方案在晚期肺鳞癌临床研究中的成果,对肺鳞癌当前的治疗模式、面临的临床挑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展开了全面介绍,并分享了关于IIT的深刻见解与宝贵体会。活动期间,线上各位专家讨论热烈,交流分享了当下肺癌诊疗理念以及IIT研究设计方面的观点与经验。期待未来活动带来更多丰富内容,助力肿瘤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审阅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苏春霞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