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妇产科不同手术切口类别,是否都需要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感问感想

2022-10-08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感染banner.png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感染专题文章



妇产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主要在于是否有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以及选用的品种和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能预防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比如妇科手术术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预防用药原则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表1.png



01
手术切口类别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大多数经过完整皮肤的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部位无污染或污染的菌量少,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如:经腹或腹腔镜下的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卵巢/输卵管囊肿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卵巢畸胎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除截石位手术、经阴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如:经阴道或经腹腔的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使用举宫器),剖宫产术,人工流产-刮宫术,水囊引产术,会阴撕裂修补术(Ⅱ度)。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如:会阴撕裂修补术(Ⅲ~Ⅳ度裂伤),部分涉及肠道的深部浸润性内异病灶剔除术。


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手术):如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切除术等感染手术。

02
预防用药指征

Ⅰ类切口中下列情况: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或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或有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接受器官移植者)等可以考虑适当预防用药。


Ⅱ/Ⅲ类切口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或肠道、膀胱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等,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导致感染,通常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Ⅳ类切口手术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使用,此类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03
抗菌药物选择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各类手术最常见污染菌及具体预防使用品种选择参见表2。


表2.png


预防用药应针对不同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种类,如经腹的附件、子宫病损切除手术,腹腔镜单侧输卵管部分切除术,如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具有潜在高危因素),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抗菌药物,推荐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阴道、尿道、肠道或盆腔的Ⅱ、Ⅲ类切口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及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常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头霉素类。对于有头孢菌素过敏史患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克林霉素,必要时选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或磷霉素。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04
给药方案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一般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h内(个别情况如万古霉素,由于输注时间长,一般在术前1~2 h开始)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输注完毕才能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对于术前预防用药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等联合用药给药方案,为避免不良反应,原则上不同药物不能混合在一起使用,且不能同时使用,应前后使用,半衰期长的先用,如先用甲硝唑,再用头孢菌素类。手术时间较短(<2 h)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1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00 ml,可在术中追加1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4 h,清洁-污染手术及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h,必要时延长至48 h。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



本文节选自《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导方案》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