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都是经蜱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何与恙虫病鉴别?|进阶技能

2022-06-0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它的病原菌是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首次在中国被鉴定出来。临床特征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和多器官损害。要注意:部分患者首要表现是恶心、呕吐和腹泻,这也导致了有些患者早期容易被误诊,进而延误治疗。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流行。


要注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恙虫病的鉴别,因为这两种疾病急性期临床表现相似,且发病的时间和流行的区域有交叉。恙虫病是由恙螨幼虫叮咬感染立克次体引起,在叮咬的局部形成焦痂,并且患者一般伴有充血性斑丘疹。恙虫病早期给予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治疗预后较好,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方案也不同。


临床表现


典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临床分为四期:潜伏期,发热期,极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和恢复期。


(一)潜伏期一般为蜱虫叮咬后3-14天,蜱虫叮咬局部可有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潜伏期长短可受病毒载量和宿主因素影响。


(二)发热期是病毒通过蜱虫叮咬入血引起全身症状,这时血液检测布尼亚病毒阳性,发热期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头痛、全身酸痛,部分病人早期就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期持续 5~11 天,大部分轻症患者,1周内体温正常。


(三)重症患者存在极期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多器官损害可与发热期重叠,病程的第二周仍持续高热,血小板快速降低无法纠正,出现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腔道出血、肺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提示病情危重。危重患者多伴有继发感染,病程延长,4周左右。老年患者死亡风险较大。


(四)恢复期临床表现:体温正常、器官损害好转,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病程2周。高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重症,重症患者病程延长。


感染途径

微信图片_20220606094450.jpg


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是主要感染途径,蜱主要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耕种、园艺、在户外遛狗、露营都可能会与蜱接触。每到春夏季蜱虫滋生进入活动高峰。


蜱虫一般通过合适时机迅速攀爬到宿主皮肤或者从树上掉落到人或动物身上。蜱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开始分泌少量具有麻醉作用的唾液,因此宿主可能没有感觉。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生殖器及脚踝下方等,可缓慢吸食血液长达数天时间,临床有些患者是带着蜱虫来就诊的。


另外要注意患者病程极期血液中病毒载量高,腔道出血及分泌物较多的时候有感染人的风险,但做好必要的防护可以防控人被感染,所以在抢救、接触出血明显的危重患者的时候要戴好口罩和面屏。


流行特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高峰是每年4~10月份。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流行区域全国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河南、山东、辽宁、江苏等地,但近年全国多地有散发,在20多个省份流行。

我们安徽地区分布也广泛:六安、安庆、滁州、合肥、马鞍山、宣城,铜陵,黄山,池州等。


治疗及预后


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预防,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一般患者预后较好,且恢复后无后遗症,抗体可持续存在数年。早期就诊可降低病死率,因此加强医护及群众对该病的认识,防止误诊很重要。做好防护,防止蜱虫叮咬很关键。


个人防护



(一) 应当尽量避免在流行区域的草地、灌木丛、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等接触。如需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另外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虫剂, 如避蚊胺(DEET, 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三)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抹或喷洒,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有条件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处理。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蜱虫;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作者:胡立芬

本文转发安医大一附院感染病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