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 ASCO GI对话研究者丨李印教授解读入选LBA研究,谈食管癌研究未来发展

2024-01-21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于当地时间2024年1月18-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正式召开。作为胃肠道肿瘤领域最高水平的世界级学术盛会之一,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2024ASCO GI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专题活动,与您一同精研学术热点,汲取大会精华。


当地时间1月18日13:15,在2024 ASCO GI大会的口头摘要汇报(食管癌和胃癌)专场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就LBA研究“Chemotherapy plus camre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as neoadjuvant treatment for resectabl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ORT-NEO):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Ⅲ trial”作了精彩报告。李印教授在报告前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以研究者的身份为我们详细解读了研究内容,点评研究意义并探讨食管癌研究未来发展。


Q1:请阐述本项研究入选2024 ASCO GI中LBA的原因/引发国际领域学者关注的理由有哪些?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备受关注。多项小型研究,即Ⅱ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无论与何种疗法结合(放疗、化疗、手术等传统疗法),免疫治疗均能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可切除的食管癌,当前普遍推荐采用术前新辅助治疗策略。即在手术前进行全身治疗或强化局部放疗,旨在提高手术效果并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其中欧美国家倾向于术前放化疗,而日本则主张术前化疗。而对于免疫治疗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效果,目前尚缺乏大型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虽然Ⅱ期研究结果大部分是积极的,但这些研究规模较小,可能存在偏差。


因此,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至关重要。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证据级别最高的研究,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本研究是化疗+卡瑞利珠单抗对比单独化疗作为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一项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是全球首个研究者发起的免疫联合常规治疗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特别的是我们针对的是食管鳞癌,这是西方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欧美主要研究的是食管腺癌,在人种、发病部位和生物学特征上都与我们不同。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些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为食管癌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紫杉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过敏反应,有时需要加入激素以缓解过敏症状,但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对肿瘤治疗产生负面影响。相比之下,白蛋白紫杉醇的过敏反应较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中除了免疫治疗与化疗的对比研究外,我们也对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免疫治疗的效果最好,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吻合,也期待之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Q2:通过本研究解决了哪些临床诊疗的问题,您认为会为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诊疗策略和获益方面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本研究可提供最高级别的证据支持。尽管目前尚未涉及生存期数据,但从近期疗效来看,我们对此持有信心。这种治疗模式一旦得到证实,将有可能改写食管癌的治疗指南。目前,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主要采用放疗和放化疗两种模式。日本主张术前新辅助化疗,而欧美则主张放化疗同步。在中国,化疗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此前,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化疗联合手术对比单纯手术的研究,其结果即将公布,大家也可以关注。考虑到日本和中国的食管癌特点相似,我们遵循了日本的诊疗思路。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因此未来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


其次,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对患者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模式。当然免疫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和了解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及应对策略。其实我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发布了一份专家共识。然而,鉴于当时可用的证据有限,该共识仍需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将继续关注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并组织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形成更为权威和详尽的共识。


另外,对于中国食管鳞癌患者而言,基于中国人群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筛选了20多家优秀的医疗中心进行入组和研究,以确保手术质量的均一性。与国外研究相比,我们的方案更具适用性。


Q3:研究开展过程中您和团队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一方面,在食管癌的临床研究方面,我们始终遵循国家规定的细则要求,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通过参与临床研究,团队医师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提升了病例筛选和指标观察的能力。中国医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对患者治疗后的观察相对有限,但是,临床研究要求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细致的记录与评估,这不仅锻炼了团队的数据处理能力,还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数据支撑。


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团队成员对临床研究的热情与投入。尽管我们作为研究者并未获得资金支持,且受到新冠疫情制约,研究进度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研究的开展。为提升研究的整体水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高质量大中心的研究协作组,加强了各中心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了研究资源的整合;同时,我们积极建立数据库以系统化存储研究数据,为后续的科研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Q4:您对未来开展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研究有何建议?

在学术研究层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基础架构的重要性。对于食管癌这一领域,国家数据库的建立与严格协作机制的推行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全球约50%~60%的食管癌患者集中在中国,但我国的食管癌分期系统尚未完全独立,国际指南中中国证据的应用也相对有限。


为了提升中国食管癌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迫切需要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TNM分期系统,并加强基础架构的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食管癌领域的创新研究,还将为全球食管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跟从国际趋势。欧美地区的食管癌主要由高蛋白、高脂饮食和胃食管反流引起,以腺癌为主,然而,中国患者的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于中上段的鳞癌。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并开展更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


此外,东亚地区对于手术切除的要求较高,而欧美则更侧重于全身性药物治疗。因此,我们应加强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为全球食管癌治疗贡献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


总结来说,为了推动中国食管癌研究走向国际舞台,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架构的建设、坚持中国自己的研究思路、积极开展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审阅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印教授

编辑 |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李印教授.png


专家介绍


李印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食管病区主任

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食管癌微创外科国家高级培训项目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食管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食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委

CSCO食管癌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加速康复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食管癌学组组长

大中华胸腔镜发展及推动委员会培训专家

全国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胸外科分会常务理事

原卫生部胸外科医师定期考核编委会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会员,国际胸腺瘤协作组委员(ITMIG),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会员(ESTS), 国际食管疾病协会会员

《Annals of Esophagus》 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肝病与胃肠病学杂志》常务编委,《THORACIC CANCER》编委,《INNOVATION 中文版》编委,

擅长食管癌、贲门癌和纵隔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以及综合治疗。首创食管癌“免管免禁”微创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国际领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