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备受瞩目的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 2018年新版胆固醇管理指南正式发布,引起临床医生广泛关注。
为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理解新版指南,改善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血脂管理现状,促进这部分患者的降脂治疗达标和预后改善,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北京医院孙福成教授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干预这一话题,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AS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早期强化降脂对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推手”
何奔教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其脂质成分主要源自血液的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动脉内皮受损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颗粒进入内皮下,LDL被氧化修饰为氧化型LDL(ox-LDL),同时,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内皮下衍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摄取ox-LDL。巨噬细胞过量摄取ox-LDL后,胆固醇超负荷,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的标志性成分。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为渐进性发展,最终导致血管腔狭窄,引起动脉供血区域血量减少,使相应器官发生缺血性病变,ACS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ACS患者的LDL-C水平控制现状并不乐观
何奔教授:
DYSIS Ⅱ ACS队列研究旨在调查世界范围内的血脂控制现状。研究共纳入来自18个国家的3867例患者,其中2521例入院时已接受降脂治疗。结果显示,整体ACS人群LDL-C达标率(<70 mg/dl)入院时仅为24.8%,ACS事件后3个月随访时的达标率也仅为34.4%。这提示,全球范围内ACS这类极高危患者的LDL-C达标情况很不理想。
该研究中,即便之前已有2521例患者接受了他汀治疗,整体ACS患者的LDL-C达标率依然不佳。为什么?原因可能为:患者早期服用他汀的种类或剂量不合理、出院后随访不到位等,这提示我们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初始治疗就给予更为强效的他汀等。
此外,还因为研究者并没有将患者进行分类。也即,将入院时已服用他汀的患者和未服用他汀的患者分开统计达标率,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再者,入院时24.8%LDL-C水平达标的患者,是否与后期3个月治疗后随访时的34.4%达标的患者有所重合,也需要进一步分析。
很多证据还显示,ACS发病后早期LDL-C水平不高,也未使用他汀的患者,反而预后较差。这是因为,在ACS急性期,炎症反应可能较LDL-C水平(可能低于所谓的目标值)更能反映患者的状况,但此时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自然也会缓解炎症反应。因此,ACS急性期不应仅参考LDL-C是否达到目标值来决定是否使用他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