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也许你不知道,慢性肾脏病人和糖尿病人几乎一样多

2020-06-2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慢性肾脏病

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高血压就诊,我翻看他之前的体检报告,发现他几年前就已经出现蛋白尿,考虑他先出现的肾脏病,而高血压是肾脏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肾脏有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623090528.jpg

一个60岁的老人,2年前体检就已经发现血肌酐轻度升高。血肌酐升高就意味着肾功能下降,但他从没当回事。我给他详细检查后发现,他的左肾功能正常,右肾已经萎缩且几乎无功能,进一步检查发现右肾动脉狭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分析右肾动脉狭窄肯定许多年了,长期肾脏缺血发生萎缩。但直到一侧肾脏完全“废掉”了才发现肾脏有问题。

有两个老人,都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一个最近血压很高,一个已经发生脑梗,他们之前的检查就已经发现双肾弥漫性病变,但他们从没有考虑过高血压的肾脏病变。

还有更多的高血压老人,对夜尿增多当做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其实,夜尿增多是高血压性肾脏病早期特征性的症状,但被大部分老年人忽略。

还有更悲伤的故事,有年轻人直到尿毒症了才第一次看医生。其实,尿毒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简单的尿液检查就能够发现问题,但就是没有被发现。

科普讲座时我经常问大家:现在糖尿病人多还是肾脏病人多?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糖尿病人多。

事实上,根据《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2015 年更新版)》公布的数字,我国18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病人数约1.195亿,而糖尿病人数约1.139亿,慢性肾脏病人和糖尿病人几乎一样多。可为什么在许多人的认识里,糖尿病人比慢性肾脏病人要多得多呢?

首先说说什么是慢性肾脏病

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等;

血检异常:血肌酐升高、不明原因的贫血、低血钙、高血磷;

影像学异常:肾脏缩小、肾脏肿大、两侧肾脏大小不一样:

病理性异常: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诊断;

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

只有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任何一点,时间超过3个月,都考虑是慢性肾脏病。

一般而言,身体出现了不舒服才认识到自己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但是,早期肾脏病往往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少量蛋白尿没有任何感觉,只有体检才能发现。这是慢性肾脏病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此外,慢性肾脏病的诊断不如糖尿病的诊断那么简单。还有,各种媒体和医学界对慢性肾脏病的宣教逊于对糖尿病的宣教,也是公众对慢性肾脏病的认知不如对糖尿病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00623090546.jpg

对任何疾病而言,早发现才能早治疗,明确诊断才能精确治疗,对肾脏病更是如此。

早期肾脏病完全是可控的,如果有效控制,90%的肾脏病人不会进展到尿毒症。可现实是,现在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本原因就是对肾脏病的重视不够。平时不知道怎样预防,早期肾病没有及时发现,发现了没有有效控制,最后发生悲剧。

和测血糖相比,尿液检查并不复杂,而且更经济,没有任何痛苦。所以,对慢性肾脏病对高危人群,比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反复过敏患者、长期用止痛药和某些中药患者、老年人等,一定要定期进行尿检。

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而发现问题时可能已经不是早期。

不是肾脏病人少,而是没有认识到!

唤起公众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任重道远,医患双方都要继续努力。

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来源:心肾一家杂志 肾病科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