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案例获得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卒中规范化康复治疗案例比赛”全国总决赛亚军
一般信息:男,42岁,身高172cm,体重80kg。
初诊时间:2023年6月27日。
主诉:脑出血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月余前(2023年5月25日)被同事发现摔倒在地,伴呕吐,意识模糊,呼之可应,无法交流,无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送至北京应急总医院,头颅CT提示右侧放射冠及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置管引流术,术后转入ICU,给予营养支持、营养神经、降颅压、抗血管痉挛、抗感染等治疗,术后2天患者意识转清,可遵嘱简单肢体活动,逐渐可言语交流,左下肢出现主动活动,间断给予肢体被动活动康复训练。4天前拔除脑室外引流管。目前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侧肢体偏瘫,可少量辅助下维持床旁坐位,不能站立及行走,现为进一步高压氧及康复治疗收入我科。
既往史:既往未规律体检。此次发病后发现高血压,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血压控制于140-150/90-100mmHg。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
个人史:不吸烟,偶有饮酒;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血压145/75mmHg,心率(HR)83bpm,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全身皮肤未见水肿。左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左侧踝阵挛(+),跟腱反射(++)。
辅助检查:
头颅CT(2023年6月6日):右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后,右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可见低密度影。
1.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高血压3级 极高危
3. 高甘油三酯血症
4. 低蛋白血症
5.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6. 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教会患者及家属良肢位摆放,辅助完成翻身起坐、床椅转移;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加上、下肢肌肉力量,诱发主动运动;训练坐位平衡达2级,站立位平衡达1级;借助手杖及足托,达到看护下室内步行。
根据康复进展,继续增加上、下肢肌肉力量,坐位平衡达2级,站立位平衡达2级,独立完成翻身起坐、床椅转移,在跑步机上尝试步行训练(逐渐过渡到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30s高强度训练60s恢复模式)。
强化上、下肢肌肉力量;坐位平衡达3级,站立位平衡达2级;上下楼梯训练,跑步机上HIIT训练30s-60s模式坚持20~30分钟。
(1)个人因素:中年人,家住农村且医保受限,承担家庭中的支柱,渴望独立步行和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家属支持且配合。
(2)入院初期:康复治疗以促进早期离床训练为主,在治疗师辅助下站立及步行,诱发患肢主动运动;辅助下步行时需要借助健侧来代偿,重心向健侧转移才能帮助患侧下肢迈步,因此在早期给予了患者稳定支撑物(如墙壁、助行器等)辅助迈步;此外为了抑制足跖屈和内翻,早期给患者佩戴了足托来辅助站立与步行;经过第一周的训练可以达到在室内穿戴足托和借助四脚手杖完成看护下步行。
(3)入院中期:随着患者步行中稳定性的提高,从借助四脚手杖下的步行过渡到了在T型手杖的辅助下进行三点步的步行训练,治疗师在一旁进行监督和指导;当患者可以在室内拄拐独立步行时,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步行功能,开始采取借助跑台进行步行训练的方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当患者康复到第二周后期时,可以借助跑台尝试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即30s高强度步行,60s恢复休息的模式下行走),患者静息心率为83次每分,运动中在高强度训练期间达到并维持的最高心率为156次每分。
(4)入院末期:当患者康复到第3周时,已经可以在跑台上坚持20~30分钟30s高强度训练-60s恢复的HIIT,同时该阶段还进行了上下楼梯训练,进一步增加患肢负重和重心转移,最终出院前患者能够利用T型手杖进行两点步下的室外步行;经评估,出院前患者的10米步速达0.41m/s,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达126米,步行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1)患者处于脑卒中亚急性期,对于能否安全地应用HIIT需要仔细筛查并判断。
(2)患者患有高血压,对于训练过程中运动强度的把控需要格外注意。
(3)患者住院周期较短,对于短时间内提高患者步行功能存在一定难度。
(1)早期康复:有指南指出[1],卒中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早期离床,将卧床和缺乏运动的有害影响降至最低,并利用卒中后早期出现的高度神经可塑性。
(2)足托的佩戴:通过佩戴足托可以改善足下垂和内翻、促进早期站立并且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在步行中也有利于改善足廓清增加步长。此外,有研究观察到[2],通过佩戴足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对于偏瘫所导致的步态不对称性也有所减少,患侧单支撑期也有所改善。
(3)提供适宜的手杖:训练过程中由四角手杖过渡到T型手杖,逐渐减少支撑面积。早期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坐站转移,后期通过三点步的步行训练增强稳定性,逐渐过渡到两点步,来激活并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促进正常的步态。此外,增强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加本体感觉输入;通过提高患侧单支撑期的稳定性和占比来改善步行,并提高过程中的安全性,更有利于患侧迈步[3,4,5]。同时增强患者的信心,促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4)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旨在进一步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步行功能。该患者静息心率83次每分,用公式220-年龄估算最大心率值为178次每分;患者在跑台上完成高强度训练时维持的心率在156次每分,计算得出此时已达到高强度训练的标准(156÷178≈88%)[6]。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30s高强度训练-60s恢复休息的HIIT短间歇模式,来进行20~30min的训练,循序渐进,直至患者可以完整的完成训练。最初应用训练方案时考虑到患者的疾病分期和身体状况,采取隔天进行训练的频率,给予一定的缓冲休息时间。后期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频率以及时间。有相关文献指出[7],在脑卒中后的亚急性期,应该进行强化步行训练,来重建患者的行走能力,并且重复、渐进式的任务特异性训练是改善亚急性期患者步行速度的基础。此外,从生理学角度上看,在该时期合理应用HIIT,可以促进脑神经重塑、提高线粒体功能并且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心肺适能[8]。从患者自身角度出发,也可以缩短康复周期,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5)代偿机制的应用:代偿功能连通性是指当主要网络不再能够执行某项任务时,大脑通过代偿网络的使用和发展,来适应病理的能力[9]。卒中后的康复重点是提高患者ADL的能力,这种改善可以通过发展新的代偿策略或恢复其功能来实现,根据不同个体进行选择。因为人类的大脑拥有依赖于神经可塑性高度复杂的代偿机制,为了卒中康复最终回归日常生活的目标,有研究提出鼓励代偿策略的发展;此外有文章从解剖生理角度证实了其可行性[10]:在单侧感觉运动皮层受损后会对健侧依赖性增加,同时与对侧半球的树突状生长相一致,并且会在3w达顶峰此后依赖逐渐性减小。因此,在康复治疗时,我们对于时机的把握和康复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过程中会出现co-contraction、MET消耗增加、躯干代偿等问题,但是有部分研究证实了其并不妨碍在步行功能中的改善,并且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增加其心肺耐力等的方式来解决。
康复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王冬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马婧妍
1. 病例难点:首先,患者为中年人,育有一子,生病前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此次发病后涉及到在家中承担角色的转变;其次,如何能尽早生活自理减少家人照料是患者及家属较为关注的一点;最后,患者处于脑卒中亚急性期且有高血压,如何选择康复治疗方案,强度如何把控才能既有疗效又相对于患者来讲是安全的,是考验医务人员的一个难点,需要循证医学和既往经验相结合;
2. 治疗选择的评价:整体的治疗方案遵循最新指南的推荐,并且参考国内外近五年内较新的研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到了个体化治疗;此外面对较为常规的脑卒中患者,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可能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患者面对接下来居家后的康复,如何安全并有效地开展,需要制订较为详细的居家康复方案。
参考文献:
[1] Winstein CJ, Stein J, Arena R, et al. Stroke. 2016;47(6):e98-e169.
[2] 许凤娟, 倪朝民, 刘孟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 34(01): 67-69+86.
[3] Li TC, Tu KH, Shiue HS, et al.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8; 97(7): 476-481.
[4] Avelino PR, Nascimento LR, Menezes KKP, et al. Braz J Phys Ther. 2018; 22(2): 168-173.
[5] Choi EP, Yang SJ, Jung Ah, et al. Biomed Res Int. 2020; 2020: 9127610.
[6] 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3, 42(01): 3-13.
[7] Hornby TG, Reisman DS, Ward IG, et al. J Neurol Phys Ther. 2020;44(1):49-100.
[8] Atakan MM, Li Y, Koşar ŞN, et al.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18(13):7201.
[9] Ter Telgte, Annemieke., van Leijsen, et al. Neurology, 2018, 14(7): 387-398.
[10] Hylin, Michael J., Kerr, Abigail L., et al. Neural plasticity, 2017, 2017: 712505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