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文献解读与点评:药物治疗与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的系统评价

2020-12-16作者:李东燕资讯
呼吸

GOLD指南指出,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力,但尚无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可减缓肺功能下降。发表在《美国呼吸与重症护理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的“药物治疗与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的系统评价”一文阐述了药物治疗降低FEV1的有效性为更好地了解慢阻肺诊疗前沿,我们特邀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余春晓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党斌温教授、北京医院金金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亚男教授、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春梅教授对此综述进行精彩解读与点评。



文献解读:药物治疗与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的系统评价

研究背景  戒烟可使FEV1下降率接近正常,从而改变疾病进展。而30年前开展的使用短效支扩剂或ICS的临床研究未能证明,意向治疗人群FEV1下降率比安慰剂组慢。对于药物治疗是否改变FEV1的下降仍有争议。


研究目的  纳入持续时间1年的药物治疗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以明确药物治疗降低FEV1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系统检索包括至少一个活性药物组和一个安慰剂组并进行重复肺活量测定的RCT研究,并采用Jadad评分评估研究设计。排除标准为:研究持续时间<1年,肺量计测量<3次,或每组<100例受试者。


研究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总计33051例患者,其中活性药物组21941人,安慰剂组11110人)。与安慰剂组相比,活性药物组显示FEV1下降率每年降低5.0 mL95%CI0.8–9.1mL/年,P<0.001。该研究提示,所有活性药物组的结果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更大,效果更佳,为5.6 mL/年(95%CI1.3-9.8)。活性ICSICS/支气管扩张剂组与安慰剂组研究间差异为7.3 mL/年(95%CI 4.110.5),而含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组与安慰剂组间差异为4.9 mL/年(95%CI-0.810.6)。


研究结论  对于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可减少肺功能下降率。本研究观察到的相对疗效在同类研究报告的健康状况和急速加重发生率的差异范围内。



专家视角 精彩点评


余春晓教授

余.png


余春晓 教授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北京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哮喘学组委员

北京哮喘联盟委员

北京医学会过敏变态反应学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肿瘤缓和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镜分委会常务委员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医学戒烟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0年被授予“抗疫特别贡献医师”


2021GOLD指南指出,未来40慢阻肺发病率将持续增长,且2060年预计将有超过540万人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病。如何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与降低死亡率是当面面临的一大问题。这篇综述提示,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下降率。有研究观察到,活性药物组和安慰组间差异为5 mL/年,与同一药物可以增强疗效(健康状况和急性加重发生率)报告的年差异相似。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外周气道的支气管扩张可以减少气体潴留,从而减少肺容量,改善COPD的症状和运动能力。  因此可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来调整指南以反映上述研究结果2021GOLD指南依然维持支扩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的基石药物,而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评价支扩剂能否为慢阻肺患者带来更多潜在益处,还可以进一步比较不同支扩剂之间的疗效差异与各自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党斌温教授

党斌温.png


党斌温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呼吸科主任医师

北京医学会慢阻肺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委员

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北京市防雾霾专家



慢阻肺发病率高,我国约有1亿慢阻肺患者。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显示持续气流受限,这是与长期吸入有害颗粒和有害气体导致的肺气肿和小气道阻塞有关。支扩剂能部分改善小气道阻塞,因此支扩剂治疗慢阻肺的主要药物和基础药物。由于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患者体力活动受限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药物治疗能够改善症状及减少急性加重成为了关注点。既往研究显示,支扩可以改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也能改善气流受限,增加FEV1,减少急性加重,因此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早期与长期使用支扩剂。目前可选择的支扩剂LABALAMA支扩就效果而言,双支扩更胜一筹,作用更强,改善呼吸困难更显著,增加FEV1更多,临床效果更好。



金金教授

<span id=


金金 教授

北京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综述提示,药物治疗可以减缓患者肺功能下降。这一结论突破了在既往研究中慢阻肺药物仅可有效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运动耐力的证据。荟萃分析的优势在于扩大了样本量来研究单一临床试验难以研究的试验终点指标,回答临床医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常用的RCT方法高效,这是本项研究从方法学上最大的临床意义。其缺点在于纳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存在差异,而且各组的脱落问题导致了结果的可信度下降。该综述对临床最大的提示作用是发现了早期应用中慢阻肺治疗可以更早地延缓疾病进展,而且长程观察下发现药物的疗效得以逐年累积,各组差异逐渐显现明显,给予临床医生使用各种支气管扩张剂和ICS治疗慢阻肺的更大信心。但鉴于该综述无法阐明不同治疗方法可能影响FEV1下降速率的原因,所以未来应该继续开展更加严格的长程观察治疗效果的RCT或队列研究,给予指南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



刘亚男教授

刘亚男.png


刘亚男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博士、主治医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委员



30年前开展的使用短效支扩剂或ICS的临床研究未能证明,意向治疗人群FEV1下降率比安慰剂组慢。既往研究仅提示戒烟是唯一改变慢阻肺进展的疗法,而这一观点对患者及亲属在规范药物治疗方面产生消极情绪。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期待更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该综述显示,药物治疗可延缓至少持续1年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率,药物治疗可改变慢阻肺疾病进展,如FEV1下降率。尽管每年的绝对数量差异似乎较小,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测量数十年病程的疾病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张春梅教授

张.png


张春梅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疾病预防工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控烟协会医学戒烟干预委员会委员



早期研究结果并未体现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下降率,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慢阻肺患者FEV1平均下降率低于Fletcher等最初报告的数值。其次,近一半慢阻肺受试者的下降速度并不比健康吸烟者和未患慢阻肺的非吸烟者更快。第三,大多数研究的持续时间不足以确定慢性病的FEV1变化。近年来开展的多项RCT研究的治疗和观察期范围为40个月至5年,持续时间足以检测这些药物对平均FEV1的影响。因此该综述纳入上述研究来探讨药物治疗对慢阻肺疾病进展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它解决了一个单一的研究问题,通过纳入大量患者,对主要结果(FEV1)进行了高质量控制,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但该综述的入组患者半数以上肺功能尚属于正常状态,因此可能无法真实评估药效对肺功能下降的治疗效果。因此,未来研究方向需要考虑到研究者平均年龄及慢阻肺病程,需要覆盖到早期慢阻肺患者,才可更好地评估慢阻肺患者在药物治疗中的获益。这也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早期筛查慢阻肺患者,及时进行药物干预,以期能够改善肺功能下降率。


参考文献:

Celli, B. R., Anderson, J. A., Cowans, N. J., Crim, C., Hartley, B. F., Martinez, F. J., Morris, A. N., Quasny, H., Yates, J., Vestbo, J., & Calverley, P. (2020). Pharmacotherapy and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0.1164/rccm.202005-1854OC.


MCCOTH20121539有效期2021-12-15,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