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疼!6cm钢针插入下体!尿道异物怎么办?

2022-05-28作者:壹声资讯
儿科疾病非原创

作者: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彭婷婷


手术室内医生将一根长约6cm的钢针从一男童尿道取出,怎么回事儿?如何应对处理?


案例回顾


5月6日上午,患儿自行将一枚钢针插入尿道,钢针完全没入尿道口并引起疼痛,患儿害怕并尝试拽出钢针未果。


由于害怕挨骂,患儿强忍疼痛,并未告知家长。直到当天下午,家属发现患儿行走姿势异常,并发现患儿内裤有血迹,经多次询问,患儿才告知家长事实经过。


家长紧急检查患儿阴茎,发现其包皮口少量血液,未见钢针外露,遂带孩子来我院就诊,以“阴茎异物”收入我科。


入院查体:T 36.5℃,P 90次/分,R 18次/分,BP 110/68mmHg,包皮口处可见少量血迹,上翻包皮显露龟头,可见尿道口水肿,未见异物外露,于阴茎体腹侧近端可扪及尿道内有一质硬异物。


微信图片_20220525150503.png

图片图片

 

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腹部X线片检查发现尿道异物、直肠异物,患儿自主排便排出直肠异物。静脉麻醉下紧急行尿道钢针取出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持续导尿、补液、预防感染等治疗。


微信图片_20220525150507.png

图片

 

患儿病情逐渐恢复,拔除尿管行膀胱、尿道造影未见造影剂侧漏,自主排尿通畅,考虑其病情稳定,为其办理出院手续。


尿道异物入院的儿童并不少见,孩子多是因为无知、好奇,或是想缓解瘙痒,将异物塞入尿道。而出于害怕家长责怪,一些孩子不敢及时告知家长,直到出现各种症状才到医院就诊。


知识链接


男性尿道较长,异物一旦进入尿道后容易嵌顿,难以自行排出。而尿道内异物如长时间不能取出,可导致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结石等,严重的还会引起肾炎,影响肾功能。


尖锐的异物还有可能戳穿尿道,造成尿道狭窄、尿瘘,进入膀胱甚至会引起膀胱破裂,危及生命。


因此,当发现尿道异物时,不要强行扯出,应立即就医。


1.治疗方法


(1)内窥镜下经尿道取出异物。


(2)前尿道异物可直接用取石钳钳夹取出,部分后尿道异物可用尿道探子推入膀胱后镜下取出。


(3)切开膀胱或尿道取异物。


2.术前护理


尿道异物患儿出现不适而就诊,多数都会因为羞涩而隐瞒病史,给及时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患儿会由于担心异物在体内时间过长而导致危险后果,从而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患儿隐私,禁止歧视,理解患儿感受,帮其疏解不良情绪,做好安慰。及时解答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增加患儿护士间的信任度,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


3.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


术后不同程度的疼痛刺激,对患儿睡眠及情绪均有影响,护士要及时告知患儿及家长手术治疗的效果、术后可能产生的身体不适、疼痛的原因。


必要时与医生沟通,及时为患者安排止痛药物。经常巡视、鼓励和安抚患儿,疏解其焦虑、紧张情绪,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2)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管期间,嘱患儿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和导尿管阻塞。避免牵拉导尿管,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和量。


(3)加强健康宣教  


加强对患儿的性教育,帮助其形成正常的性心理及性格,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有效减少尿道异物发生率。


(4)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学龄期儿童由于性知识的萌芽,对自己身体产生好奇,容易用不当方式进行“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家长应做好科普教育工作,让儿童正确认识身体结构,留意孩子的“小动作”。另一方面,意外一旦发生时,不要打骂孩子,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尽快就医,以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