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西交术式”的新型主动脉吻合方法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发表形式:《治疗进展》[Adv Ther,IF(2023):4.6]
通讯作者:闫炀
主要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为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人手术成功率,改善疾病预后,同时也为缩短年轻术者的成长曲线,心血管外科大血管疾病团队提出一种名为“西交术式”的新型主动脉吻合方法。近年来,在众多同行的大力协助下,该术式已经在全国多家中心广泛应用,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大血管疾病,预后差,及时进行手术修复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ATAAD在中国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国内西北地区ATAAD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主动脉根部的处理是ATAAD的手术的重要一环。国内外多个中心为降低术后主动脉根部吻合口及相关并发症,探索了各种手术技术和方法,但大部分操作难度高,不便于初学者掌握,且对于患者长期预后的改善效果仍需进一步明确。
为减少术后可能出现的主动脉根部相关并发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提出一种新的简单易行、可重复性高的近端主动脉根部成形方法,命名为“西交术式”。近三年以来,团队在全国多个大血管中心推广该术式在ATAAD患者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团队牵头开展了多个临床研究以为 “西交术式”的进一步的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初步探索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文章“Aortic Root Reinforcement Combined with Vascular Grafts Eversion and Built-in Procedure (XJ-Procedure) for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Surgery”于2023发表在《先进疗法》杂志(IF:3.8)。
在针对“西交术式”的一项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中,尽管“西交术式”组的30天死亡率未明显低于常规缝合组,但术后6个月内的相关根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连续缝合组,同时“西交术式”组能够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后24小时内胸管引流量,降低血液透析和败血症的发生率。总的来说,和传统的常规缝合策略相比,“西交术式”能在保证恢复主动脉根部完整性的基础上降低术后残余夹层发生率,降低患者经济损失,改善患者预后,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ATAAD一直是心血管外科领域较为凶险的一种大血管疾病,现行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频发,患者预后不佳。传统夹层手术的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不能做到较好的控制,导致患者术后恢复不良甚至出现死亡,持续对患者造成巨大身心伤害与经济负担。现阶段各个大血管中心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根部吻合方法,目前存在有缝合方法可以较好的控制术后并发症,但术者学习成本和手术价格花费偏高,大范围推广存在一定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提出的“西交术式”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的主动脉根部吻合技术,其优点不仅仅在于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降低术者的学习曲线,让更多医生能够更快掌握这一技术。同时, “西交术式” 与传统缝合技术相比,能在根部吻合这一步骤内减少高值耗材的使用,降低患者开销,减轻经济负担。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于2021年6月成功实施第一例使用“西交术式”进行主动脉根部吻合的夹层手术,至今已经施行约500例。本技术作为优秀技术推广至西安高新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咸阳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施行100余例。同时,“西交术式”作为一种新的主动脉根部吻合方式,在国内外多位同行的支持下,于2023年8月亮相心血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获得国内外行业高度认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是一种发病急遽、来势凶猛的灾难性大血管疾病。起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手术,患者48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50%,因此该病症常被称为人体内“随时会引爆的不定时炸弹”。
近年来,随着我国主动脉外科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近期疗效不断提高。对于多数能够开展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中心而言,通过急诊手术挽救生命这一首要治疗任务已不再遥不可及。但如何建立一种理想的主动脉根部处理术式,以减少主动脉根部吻合口出血,提高夹层手术成功率和中远期疗效,一直是全世界心血管外科同道所探寻和关注的热点。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目前年大血管疾病救治量超过600余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500余例),围手术期存活率95%,1年随访生存率93%,同时建立了主动脉夹层救治网路,最快10分钟近手术室,在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多年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过程中,团队发现传统的夹层手术根部血管吻合方式存在术后吻合口出血、残留假腔和主动脉瓣反流等风险,术中如果吻合口出血就需要补针,由于吻合口的缝合线易撕裂内膜组织,极有可能造成吻合口进一步撕裂渗血,假腔持续开放,大大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对于心外科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来说,这一操作简直是巨大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心血管外科大血管疾病团队在闫炀教授带领下,独具匠心,提出了一种"主动脉根部强化伴外翻内置技术”的改良血管吻合手术技巧,将其命名为“ 西交术式(XJ-procedu)” 。该术式在缝合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减轻吻合口张力,尽量保持内壁光滑,从而消除假腔,另一方面通过垫片的挤压作用,加固主动脉根部组织。此外,与传统术式相比,“ 西交术式”具有操作简便、不易出血、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出血,更有利于年轻医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复杂的主动脉根部手术。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个人累计主刀心脏手术8000余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1800余例,患者痊愈率达到93%;复杂微创心脏直视手术超过300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冠脉搭桥术超过1000例;带领团队开展省、内外ECMO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和局麻清醒下ECMO救治,年ECMO救治数量逾百例,成功率≥60%。年经多种不同入路TAVI、TMVI、球扩式介入瓣中瓣手术百余例,同时年左心室辅助植入(LVAD)例数和心脏移植术例数均居全国前三。
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Eur Heart J.(IF35.855)、JAMA INTERN MED (IF44.409)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技术奖3项。
主译《心脏外科核心理论与实践》《二尖瓣狭窄》,参编卫生部专业教材及专业书籍多部。
学术任职包括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协会(ISMICS)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机械循环支持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质控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心肺预防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和2020盘古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成立于1956年建院之初,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单位之一。现特色化开展包括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微创及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主动脉夹层等大血管手术,以及心脏移植在内的所有心血管外科的疾病诊疗工作,技术水平居国内超一流行列。
年门急诊量2.1万人次,年手术量2500余例,其中体外循环年手术量2000余例,四级手术占比达94.88%,重症患者收治率和病床使用与周转率居西北第一,CMI值12.27。
近几年,科室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成功实施多项世界首例、国内首例多病种复合性心脏微创手术。2023年“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数量居全国第一、心脏移植数量居全国前五。作为西北地区心血管外科诊疗技术的领头羊单位,持续40余年帮扶国内十五个城市、30余家医院开展心脏手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