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北京日报评论:动辄万字的协议书给谁看?

2022-03-25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APP协议书问题社会责任

【儒亮时评】动辄万字的协议书,如众多App的协议书,多基于格式合同思维和方式进行制定,源头过度防护、权利义务失衡、缺乏监管指引、制定了就固定了,等等,是其普遍特点。缺乏较真较劲用户、个案法律救济罕有等,更是这些带问题APP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对这些存在问题的动辄万字的AP P协议书,到了要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再予以修改完善的时候了。这其中,用户有无直接参与,又是我们评价其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标志之一。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2-03-23


首次使用某个App时,您会认真阅读弹出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吗?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协议动辄上万字,冗长复杂且晦涩难懂,近80%的用户很少或从未阅读。

平心而论,使用App,难免碰到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问题,协议极尽细致、权责极尽明晰理所应当,但动辄搞出上万字,是否“用力过猛”?试问,有多少人会有耐心在手机上阅读这样的长篇大论?更何况,协议文字多为法言法语,往往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而不选“同意”,App就用不了。如此境况下,用户似乎除了“同意”别无他法,只不过,这般多少有些强制的“知情”,实则是在“架空”用户的选择权,不仅缺乏诚意,亦有失公允。

协议书搞这么冗长有必要么?运营商的说辞是“保护隐私”“优化服务”,但用户感受到的,却多是借此“夹带私货”。有的给用户挖坑,提到“与第三方或者是关联方共享必要信息”,却不对具体内容做详细说明。有的给自己卸责,称平台对所展示的广告不负责,有权利但无义务更正任何疏漏、错误。可见,在很多运营商眼中,协议书并非双方权责的说明书、用户利益的防火墙,而是掩盖自己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以及可能承担相关责任的挡箭牌。“没有用户权益、只有企业私利”,这样的游戏规则显然难言正常。

协议书是保障用户权益第一道关口,其呈现方式本身就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写什么、怎么写必须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该突出重点的标黑加粗,该授权分级的条分缕析,而更根本的,还是要让“最小必要”原则亮出牙齿。去年,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规,明确了39类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支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监管与时俱进,惩处动真碰硬,App才不敢“浑水摸鱼”。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只会越来越多。大搞“只要我知道,不用你知道”那一套,终会透支信任、得不偿失。坚持科技向善,不妨就从修改协议书开始,我们相信,这对于深谙“用户思维”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不是难事。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员:晁星

流程编辑:郭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