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团队攻关甲状腺癌诊治中的难点问题——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发现Braf基因V600E突变和TERT基因突变与之相关,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肽分子探针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在国内牵头开展自主知识产权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和多纳非尼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试验并证实其疗效。该系列研究前期成果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荣获201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2015年度及2016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
据介绍,约有2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部分患者转移灶不再保留摄碘的生物学特征,碘-131治疗无效,成为碘难治性甲状腺癌。该类患者生存时间大大缩短,5年生存率不足20%。早期诊断、识别、治疗和评估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是当下临床工作的难点及重点。
林岩松团队关注了Braf基因V600E突变、TERT基因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性和预后的关系,发现原发灶TERT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患者病灶的不摄取碘特征密切相关,原发灶TERT基因突变合并Braf基因V600E突变的患者远处转移灶在早期即出现不摄取碘特征。
研究团队应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系列分子探针定位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灶,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提供了分子影像学依据。课题组还发现,亲肿瘤分子探针99mTc-MIBI在显示不摄取碘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优势,在该院建立了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灶探测的新技术项目。
以上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多个国外知名期刊,纳入国内临床指南,并受邀在2017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年会上作专题报告。此外,研究团队还参与或牵头开展了国际、国内关于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试验,为国内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经济且疗效确切的可选药物。
(龚家琦 傅谭娉 李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