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8年9月22日,2018年中国临床肿瘤学(CSCO)年会缓缓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上,仍然能够充分感受到肿瘤的治疗“唱着高歌、突飞猛进”。但在追求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路上,是否应该不时看看“身边的风景”?使患者活得更长的同时依旧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
今年5月新近获批上市,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制剂硫培非格司亭(艾多®),是中国创新一代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其Ⅲ期乳腺癌研究对比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的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组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相对降低35%、3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显著降低(1天),抗药抗体(ADA)发生率仅0.56%。可谓打开了肿瘤治疗药物安全管理和肿瘤规范治疗的新局面,为我国肿瘤患者克服长期治疗过程中遇到的血液学毒性提供了有力工具。
CSCO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恩孝教授,邀请其就硫培非格司亭的临床应用、发展前景及对我国民族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期许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整理相关精粹内容,以飨读者。
Q1:今年CSCO在肺癌及消化道肿瘤领域有哪些令人瞩目的进展?
王洁教授:CSCO是我国肿瘤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在今年的肺癌专场中,有三个方面受到了较多关注。第一,是由我国本土发起的免疫治疗相关原创研究受到了较多关注,研究均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也使我们更加期待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抑制剂的优异表现。
第二,是对于一些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的公布,为与会代表展示了肿瘤治疗未来可期的一幅蓝图。
第三,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对于获益人群的筛选被越来越多讨论。此次会议中,在肺癌精准诊断前提下,选用适合的治疗方式相关临床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参会专家的关注。
Q2:没有驱动基因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存在哪些选择?
王洁教授:没有驱动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还是建议按照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区分鳞状或非鳞状。如果是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培美曲塞+铂类方案因具有较小的毒副反应作为首选方案。而对于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在一线治疗上可以选择紫杉醇或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含铂方案进行治疗。
但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我认为这种状况很快就会发生改变。通过越来越多的临床探索,相信未来使用免疫治疗联合相应化疗方案的治疗策略,会逐渐进入到临床实践当中。
Q3:请您介绍一下胃肠道肿瘤,在今年CSCO上值得关注的热点。
李恩孝教授:2018年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对于减少肿瘤治疗中细胞毒性药物的探索。胃癌的围手术期化疗以DCF(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为主,但是其较高的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使临床医生深受困扰。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胃癌围手术期化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临床工作者不断进行着相关探索。遗憾的是,今年报道的相关研究均未得到阳性结果。在降低围手术期胃癌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方面,目前尚不存在有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优化方案。
第二、在靶向药物方面进行的探索。近年来,我国自主生产的阿帕替尼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进行了很多探索。首先,目前临床基本认同500mg的起步剂量。其次,阿帕替尼的应用较为灵活为临床用药带来了很大方便,不拘泥于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除此之外,阿帕替尼也可以与不同化疗方案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存在遗憾的地方是,对于靶向药物是否能够代替细胞毒性药物,或二者联合以降低细胞毒性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第三、在免疫治疗方面。在消化道肿瘤中,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我国自主研发的PD-1/PD-L1单抗,均进行了许多探索。虽然,在获益人群的选择上仍不如肺癌明确,但肺癌中的相关结论对于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治疗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举例来讲,在肺癌免疫治疗中,PD-L1高表达的患者获益会更多。那么,在消化道肿瘤中,PD-L1作为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指标时,选用与肺癌不同的cut-off值是否可以对于免疫治疗疗效进行预测?与此同时,探索肿瘤的分子分型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精准找到获益人群,已经被越来越多提及。通过大量研究,能够为我们带来曙光的分子分型有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EB病毒,存在MSI-H和EB病毒阳性的人群,可能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
最后,在联合治疗的探索方面。随着抗靶向药物使用经验越来越丰富,以阿帕替尼、索拉非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在使用后,是否会造成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放大药物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或许是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趋势。
Q4:硫培非格司亭等长效G-CSF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洁教授:目前来讲,长效G-CSF已经进入了我国临床实践,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较为普遍。临床治疗中,长效G-CSF已经成为很多肿瘤患者治疗的常规应用,特别在前一治疗周期已经发生3~4级毒副反应的患者。在开始下一周期的治疗前,我们就会未雨绸缪地给予患者长效G-CSF,以降低患者因化疗产生的骨髓抑制而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
另外,相较于普通的短效G-CSF,长效G-CSF的使用更加便捷,患者不需要每天到医院进行注射。未来,无论是单纯化疗还是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获得疗效的同时,仍不可避免骨髓抑制问题。因此,长效G-CSF应该作为肿瘤治疗的常规支持治疗用药,成为抗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恩孝教授: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仍然是目前肿瘤治疗的最主要选择之一。而在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中,4%的死亡事件当中80%~90%源于骨髓抑制导致的继发性脓毒症。因此,随之带来的骨髓抑制问题不容忽视。
G-CSF的问世使该问题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通过G-CSF的应用,足剂量、足疗程的化疗方案得以执行,化疗疗效必然得以提高。
然而,短效G-CSF因疗效持续时间短且不良反应较大,反会导致患者治疗费用的增加或住院时间的延长。在长效G-CSF出现后,临床医生首先需要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在肿瘤治疗第一周期后,一旦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第二周期治疗开始前就可以使用如硫培非格司亭这样的长效G-CSF进行预防。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治疗方案的完成,也在最大程度上响应了国家政策,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