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用药问题正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青壮年有很大差异。同时,老年人又往往体弱多病,用药种类多,极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且往往比较严重。因此,老年人用药必须小心谨慎,以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药物吸收。老年人胃肠功能发生变化,胃肠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延缓。对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类、有机铁、钙剂等的吸收减少,可以用成人量;对被动吸收的药物没有影响,如阿司匹林、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利福平等,用时要减量。
2.药物分布。老年人体液总量随年龄而减少,脂肪组织增加,非脂肪组织减少,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少,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高。血浆蛋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量减少,血中游离的有活性的药物浓度增高,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增加。如华法林,老年人用量大就有出血危险;还有地高辛、吗啡、普萘洛尔、洋地黄类等,本身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老年人用时如果不减量极易造成中毒反应。
3.药物代谢。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肝脏重量减轻,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及肝血流量减少,肝酶合成减小,酶的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分解及解毒功能也明显降低,导致药物转化速度变慢,半衰期延长,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都增加。特别是肝损伤药物如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异烟肼等,可引起胆汁淤积或肝细胞损害,应尽量避免使用。
4.药物排泄。老年人肾实质重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使肾脏的滤过、分泌及重吸收能力降低。经肾排泄的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消除缓慢,药物的血浆浓度较高,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磺胺类、普鲁卡因等应减量使用,尤其是氨基糖苷及抗生素可使中老年人听力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应避免使用。
1.忌滥用解热镇痛药。老年人因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易患腰腿痛、背痛、关节痛,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如索米痛片、吲哚美辛等易成习惯,必须引起注意。
2.忌大量服泻药。老年人长期服用泻药,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相关缺乏症。为此,老年人便秘,不宜长期服用泻止药。
3.忌随便服用安眠药。老年人因对安眠药的分解排泄变慢,长期应用可形成依赖性,不可滥用。
4.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一般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即使是细菌性感染,也不是所有抗生素均对之有效,故不可滥用。老年人用药必须权衡利弊以确保用药对患者有益。对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耐受性差的药物应避免使用,且用药品种宜少不宜多,疗程要简化。
来源基层医界 作者欧阳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