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嗜沫凝聚杆菌的诊治|今日识菌

2021-09-05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01
概述


嗜沫凝聚杆菌(aggregatibacter aphrophilus),属巴斯德菌科凝聚杆菌属。凝聚杆菌属包括伴放线凝聚杆菌、嗜沫凝聚杆菌、副嗜沫凝聚杆菌和惰性凝聚杆菌。由于嗜沫凝聚杆菌和副嗜沫凝聚杆菌间的DNA同源性为77%,现将其总称为嗜沫凝聚杆菌。此菌为革兰阴性、不运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阴性的球形芽孢杆菌,属于营养需求较高的苛养菌,生长缓慢,在巧克力平板,含有5%~10%CO2的环境中,35℃~37℃培养48小时,可见呈高凸、圆形、灰白色至微黄色、不透明小菌落,其中副嗜沫凝聚杆菌生长需要依赖V因子。在细菌培养中很难分离鉴定到,故极易漏检。广泛寄居于人类口腔、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偶在尿液、生殖道分泌物等标本中检出。

1.jpg

图1 嗜沫凝聚杆菌的培养涂片

2.jpg

图2 嗜沫凝聚杆菌感染血涂片油镜下结果


02
致病性


嗜沫凝聚杆菌为口腔正常定植菌,已从牙菌斑、牙间物质和牙龈袋中分离出来,且在消化道中普遍存在,罕见导致侵袭性疾病。近期有口腔侵入性操作及口腔感染是导致其侵袭性感染的诱发因素。有部分研究指出,被狗等小动物咬伤也可能是发生侵袭性感染的诱发因素。部分侵袭性感染患者无明显诱因。目前认为病原菌可由口咽血行感染或经消化道入血发生侵袭性感染。基因组序列研究发现嗜沫凝聚杆菌表达长丝状纤维和黏附素,可能参与宿主定植和上皮细胞的潜在机会性入侵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

03
感染类型

嗜沫凝聚杆菌是HACEK 家族(H代表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A代表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C代表心杆菌属Cardiobacterium,E代表艾肯菌属Eikenella,K代表金氏菌属Kingella)中一员。1940年首次被确定为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在嗜沫凝聚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中,约一半以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脓肿也是该菌引起的常见侵袭性感染类型,其中约1/3的感染病例与牙源性感染相关。有研究指出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脑脓肿的患儿中,嗜沫凝聚杆菌为第二大感染病因。嗜沫凝聚杆菌还可能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感染,如肌肉骨骼系统的感染(包括骨髓炎、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椎间盘炎、脓毒性关节炎和椎前感染)、肝脓肿、脾脓肿、脓胸、中耳炎、泌尿系感染等。病例报道多见为单系统病灶,但也有同时多系统多病灶感染的报道。


3.jpg

 图3 嗜沫凝聚杆菌引起的脑脓肿磁共振表现



04
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从正常无菌部位(如血、脑脊液、穿刺液)获得阳性结果可视为感染确诊的证据。MALDI-TOF质谱法对凝聚杆菌属的识别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于种之间的鉴别存在缺陷。16S rRNA基因测序对于凝聚杆菌属菌种的诊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且嗜沫凝聚杆菌为苛养菌,培养困难,对于培养阴性的病例,16S rRNA基因测序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05
治疗

研究表明嗜沫凝聚杆菌对青霉素、“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和利福平等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也有产β-内酰胺酶菌株,可联合酶抑制剂抑制酶活性达到抗菌效果,推荐对其进行药敏检测指导用药,对于重症病例可采用多药联合治疗。文献指出对侵袭性感染的治疗疗程多为2~6周,用药疗程需要根据感染部位及临床疗效具体调整。存在脓肿的患者可酌情采用外科引流。



作者: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  吉翔,李勤静;

本文首发自BCH儿童感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